拥抱自然的环保实践值得提倡
(2014-04-25 09:07:58)“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我的绿色环保梦”活动,以少年儿童为主体,通过组织少年儿童培育绿植种子的方式,既保育了环境,又对他们进行了有效的环保训练,是双赢之举,值得提倡。
对青少年学生而言,“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之类的宏大叙事,或许显得过于高蹈,他们也未必能理解其中的深远意涵。倒是亲自栽培一粒种子,精心呵护其成长,才来得更真切,也更容易让青少年在亲力亲为中体悟环保的真谛。事实上,不唯青少年,对每一个个体来说,所谓“美丽中国”建设,其实就内化于每个人对周遭社区环境的参与与改善。
组织青少年学生参与环保实践,不仅能让他们学到种子栽培方法与培植技巧,培育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它还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走出户外、拥抱大自然的机会,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意义甚大。
有调查显示,60.87%的家长表示,自己孩子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下,32.48%受调查的儿童平均每天在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上花费1-3小时。沉迷于电子产品,户外活动过少,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也容易使他们的性格走向单一化,或对其素质的全面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就在今天,有媒体也曝光出这样一则新闻:女儿写作文不知桃花长相,妈妈包一座山让其体验。“不知桃花长相”,正是因为与大自然接触太少的缘故。包一座山让其体验,噱头十足,却不无悲怆:城市里不认识桃花的孩子肯定还有很多,那是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这样的豪气与条件?显然,“包山认花”,并不是让孩子接触自然的正常方式。
也就是说,让少年儿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应该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就譬如学校经常性地组织一些绿色环保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亲自接触大自然,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既实现环保训练,又让身心得到沐浴,这才是让孩子回归自然的正确方法。
之前看到这样一则新闻:美国一学校,因天气太好,为让孩子走向户外,宣布放假,理由是“很久没有这样的好天气了”。我们同样有因为天气给学生“放假”的事例,但不是因为“天气太好”,而是“天气太差”,比如此前北京雾霾严重,教育部门就曾给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放假”,但也仅仅是“停课不停学”:“放假”期间,学校开展“线上教学”。这样一来,还是相当于没放假。两相对比,我们应该感到汗颜。
组织“我的绿色环保梦”活动,虽旨在促进环保,宣传环保理念,但意义又不止于此:让孩子走出户外,徜徉于花木扶疏之间,促进身心健康,或许才是更重要的。
前一篇:无需对“庭长必须会做饭”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