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放羊与“知天命”
(2014-03-25 21:24:32)
2013年2月前,47岁的刘群柱还是郑州一家外企的白领。3月份,他却搬进了不通水、不通路、不通电的大山里,正式成为一名“羊倌”,开始了与穿西装、打领带、月收入万元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新生活。(3月24日《大河报》)
孔子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做了“羊倌”的刘群柱,已年届五十,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知天命”何为?西哲谓“认识你自己”,《中庸》说“天命谓之性”,虽言人人殊,但不外乎遵从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群柱从“白领”到“羊倌”的身份转变,便是一次对“知天命”的成功体认。
很多人或许并不认同老刘的选择:从声光耀人的白领,到挥舞皮鞭的“羊倌”,不仅失去了万元高薪,还可能遭遇分文不赚的风险,委实得不偿失;而且,独居生活,远离熟人社区,事事需躬亲而为,难免有诸多不便。从柴米油盐的角度讲,老刘的归隐生活,的确值得细细思量。
但一个常识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只需要物质刻度,更需要精神温度。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后者要比前者高级得多。而且,如果独立人格束缚于让人透不过气的严密契约,个人失去自治,任何一个举动都在规则的严厉规训之下,再优渥的薪资,也难以让人收获幸福感。正如老刘所言,“手机、汽车都要卫星定位,完不成销售任务还得跪着念《羊皮卷》”。奉工具理性为圭臬的生活,无论如何,都不是正常的生活。加之从小到大的“归隐情结”,最终让他选择逃离鲜衣怒马的城市,“归园田居”。
在“知天命”的年纪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刘群柱是幸福的,也是智性的。因生计考量,他选择的“羊倌”身份,虽没有“劈柴,喂马,周游世界”那么不着烟火气儿,但起码,是遵循内心之举。因时而动,顺势而行,写写书,放放羊,一路有言笑,这才是人生真谛。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进而“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样在这个年纪,刘群柱懂得了“天命何为”,进而逃离喧嚣,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或如孔子一样,他也将在以后的日子里,领悟到更多人生的意义。当然,孔子是孔子,刘群柱是刘群柱,孔子是至圣先师,刘群柱是升斗百姓,不可妄然将两者随意比附。但不论是孔子教书育人,还是刘群柱牧羊读书,他们都是质朴纯真,一片冰心,直道而行。他们的价值观在本质上是共通的,虽时代不同,也并无二异。
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等: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厉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你很难不承认,多数人的人生境界,都徘徊于“讲求实际厉害的功利境界”,难以挣脱。刘群柱的“羊倌”生活,在我看来,正接近“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率性而为,心随意动,他是幸福的。
链接:http://news.163.com/14/0324/01/9O2LIRF700014Q4P.html
重要的是经验,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