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病老人亲自改密码与失范的契约精神
(2013-10-17 11:31:53)
陕西一75岁重病在床的老人,要去银行改密码,结果银行就坚决拿规定卡着他。最后是5个120的救助人员抬着他,到银行去改个密码。此事被曝光之后,工行陕西分行对接待柜员处以待岗一个月培训,停发绩效,全行通报批评的处分;对负有责任的支行行长、副行长、大堂经理等人也予以全行通报批评,扣罚绩效500-1000元。(央视《新闻1+1》15日)
银行卡密码,关乎个人信息与财产安全,不论是持卡人,还是银行,都应重视。而在银行卡密码设置上,设计者也颇为用心:通常,银行卡密码连续三次输入错误,就会被冻结。这么做,是为了增加盗用者取款的难度系数,降低持卡人被侵权的风险,颇具善意。
客户修改银行卡密码,银行同样应义不避责,谨小慎微。比如,“本人必须到场”的程序设计,流程虽显繁琐,效率也会不高,但为客户财产安全计,却提供了最好的“防火墙”。何况,竭力保护客户财产安全,本就是双方契约关系的应有之义,是银行的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让重病老人亲自到场改密码,也并非刻意刁难,应属保险考量。
只不过,这般“尽责”,实有僵化之嫌。其实,“亲自到场”的主体,可以是客户,也可以是银行。2009年颁布的《进一步加强银行卡服务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对于因老弱病残、出国、意外事件等特殊原因,无法办理需有持卡人本人亲自办理业务的特殊客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开设绿色通道,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做好柜台延伸服务,必要时可提供上门服务。而银监会近期发布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指引》也规定,照顾残疾人等特殊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尽量提供便利化服务,不得有歧视性行为。这位75岁病重老人,完全适用这些规定,只奈银行无视规则,徒唤奈何!
即便抛开硬性规定云云,基于起码的人性考量,银行也不应让“插着氧气管、厕卧病床”的重病老人,劳师动众地亲自跑一趟银行:一来一回,增加负担不说,也难说老人不会出什么岔子;即便非得去银行,工作人员起码也应该搭把手帮帮忙。可事实是,大厅里面“一个站着,一个坐着”的工作人员,并无所动。于此,老人银行改密码,或许就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银行服务态度的问题。委实可恶。
链接:
http://news.sina.com.cn/c/2013-10-15/235228442371.shtml?wb_uid=2103151045&wb_mid=3633922132626867
刊《江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