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神回复!近日,有网友在阆中市国土资源局官方网站提问,“阆中商品房产权都才40年,是否意味着现在当一次房奴,40年以后还要当一次房奴?”答:“40年后,我们是不是还存在这个世界,不要考虑太长远了。”(据8月10日央视网)
常言道,风物长宜放眼量。看待任何事、任何现象,我们都要放宽视野,从长计议。具体到房屋产权上来说,它关乎私产神圣、个体尊严、生活品质等方面,兹事体大,更不能马虎大意。显然,阆中国土局一句“不要考虑太长远”的回复,在个体幸福权面前,显得极其苍白与不负责任。
且不论外国的永久产权,也不提全国大部分地区的70年产权,单单是答复者的傲娇Pose,就足以让人愤怒。很多时候,公权部门之所以激怒民意,并不在于对法律的忤逆,而在于其姿态的粗暴与傲慢。蛮横的姿态,很容易将和风细雨的对话升级为火药味十足的对垒;粗暴的执法,只能撕裂官民和谐相处的纽带,甚至上演血的悲剧。
回答该网民的疑惑其实很简单,答复者只消援引相关法律条文以平和的文字写出来即可,没必要附上情绪化的语句。实际上,国土局第一条答复虽然稍嫌简单,但也算中规中矩,并无大的纰漏。 问题就出在第二条答复上,一句“40年后,我们是不是还存在这个世界,不要考虑太长远了”,将权力的傲慢展现得淋漓尽致。纳税人拿着税单,要求提供服务,公仆却一盆冷水当头棒喝,怎能不激起汹涌民意?
进一步说,一句“不要考虑太长远”折射的是公权部门线上公共治理的困境。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部门也越来越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很多地方都开通了官网、官博、公众账号,一来用于政务公开,二来便于与群众的双向交流,提高办事效率。初衷当然是好的,但在落地的过程中却常常变了样,甚至沦为花架子。据笔者观察,具体表现有三。一是相关政府网页不能正常打开和显示,公布数据陈旧无价值,满屏都是一则则过期“旧闻”,甚至还公布一些假数据糊弄民意,比如电话号码很多都是空号;二是官博发布的信息不痛不痒,不是考察就是走访,很少有切实关乎民生疾苦的信息,反倒是表功极快,辟谣神速 ;三是官民互动粗糙,只见发帖,不见回帖,偶见回帖,要么“等待核查”,要么语气傲慢,“霸气外漏”,“不要考虑太长远”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以“不要考虑太长远”为表征的公共治理术,透支的必然是政府公信。政府公信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有消费,就必定要有生产。若公信力消费多,生产少,信任出现断裂、结构失衡,重新积累公信力就不那么容易了。就像有人说的,信任就像一张纸,可以抚平,但永远也回不到原来平整的样子。当政府公信变为负数时,如果某某部门再打着官民互动的幌子耗费公孥时,纳税人会不会喊出一句“负分,滚粗”?
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3-08-10/235227916556.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