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一成儿童患精神障碍”VS儿童教育心理学困境
(2013-08-15 14:12:55)
其实,儿童心理疾病的产生,除遗传等不可控因素之外,更多的是由后天环境与教育造成的。尤其是我们的教育,在成人化思维投射下,功利教育、竞技教育甚至狼性教育,一股脑儿施加于儿童身上,使其不堪重负。而真正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温暖的、柔和的、充满爱的。儿童阶段,其实只需训练三方面的能力:规则意思、逻辑思维、爱的能力。民国教育家衡哲认为,儿童教育其实就是身体、人格和常识的培养。“身体,自然是一生的本钱;至于人格,更对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常识,更是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前提。”
但社会上普遍的儿童教育,却往往忽视了这最重要的三点。在家庭教育中,有调查显示,60.87%的家长表示,自己孩子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下。32.48%受调查的儿童平均每天在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上花费1-3小时。户外活动少、沉迷于电子产品,既无裨于身体成长,也不利于人格训练。这种封闭的环境,正是滋生儿童心理疾病的土壤。而在美国,家长从小就锻炼孩子与社会相处的能力,甚至还会让孩子们从家务活做起,让他们“承包”家务,挣一些小“工资”。
在学校教育中,各种变态的教育也层出不穷。什么用蓝印章、蓝领巾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实施“屈辱教育”。而这恰恰触犯了儿童心理学的大忌:儿童需要爱,需要鼓励,而非辣手摧花。正如专家建议的,家长、老师“可适度亲吻、拥抱孩子,让他们不焦虑、有安全感。”社会教育中,本来,浓厚的商业气息就很容易对孩子形成价值误导,但偏偏还有所谓的“儿童商学院”,还公然标榜“理财教育”,问题是,一个个稚嫩的小脑袋,能容得下成人都难以驾驭好的理财难题吗?常识都丢了,又何谈儿童教育?
古人有个观念:七岁之前养性,七岁之后养智。也即,童年时期,只需接受人生最简单的道理、常识就足够了,这符合儿童正常的成长规律,也是儿童心理学最基本的要义。“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超一成儿童患精神障碍”的背后,恰恰是我们的“幼学”做得不够好、不够用心。
链接:
http://native.cnr.cn/list/201308/t20130813_513300017.s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