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新农合养老金水平体现“制度良心”

(2013-06-03 23:49:11)
分类: 针砭时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今天发布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该调查显示,我国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差距大,政府或事业单位养老金中位数是新农合养老金中位数33倍。(据《中国青年报》63号)

衡量社保制度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普惠,二是公平。就目前养老体系而言,55元的基础养老金已“基本覆盖城乡老年人口”,算是达到了“普惠”。但在公平维度上,养老保险难孚众意。这不仅体现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新农保的33倍差距,也体现在其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普通职工养老保险的差距上。据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中位数为每年1200元,职工养老保险养老金的中位数为18000,而机关事业单位的这一数字达到了24000元,分别是前两者的20倍、1.33倍。 这种比例显然也不够合理。 

民众之所以对养老金多所诟病,不公平当然是一个痛点。但最主要的,还是养老金数目“少得可怜”的纠结。试想,如果新农合保险、城镇居民保险在数目上能够达致多数人的预期,让民众无后顾之忧,即便有着养老金“双轨制”的现实,那也不会激起普遍的民生痛感。道理很简单:自己生活过好了,谁还有心思 把眼睛安在别人头上?但实际上,每年十几万亿的财政收入,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并不多。比如在2011年,我国养老财政投入不足整个财政收入的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比例。

    之所以说新农合养老金过低,还在于,农村老龄人口文化、技能水平普遍偏低,除务农、做苦力之外,几无其他谋生手段。而这些人的养老问题不可避免地要落到子孙后代肩上,即所谓“家庭养老”。但问题是,家庭养老模式风险重重,一方面,你并不能保证每个儿孙都能做到敬老尊贤、义不背亲,一旦被无良儿女抛弃,老龄人口必将陷入孤苦无依的境地;另一方面,农村空巢化已是不争的事实,生存压力下,农村青壮年纷纷出外谋生,留下大量空巢老人,子孙即便有心照顾他们,恐怕也抵挡不住空间上的阻隔。从这个层面讲,提高养老金水平,在物质上兜底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是相当必要的。

  “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但现在的问题是,制度本身就没有给农村老年人足够的尊重。提高新农合养老金水平,让制度的阳光普惠每一个老年人,也是体现“制度良心”的重要一环。

 

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0603/074115673283.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