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育自身契约意识比道德谴责更重要

(2013-05-07 23:23:16)

     

     近日,王先生在美发美容店洗头,稀里糊涂办了10万的会员卡。过后几天,王先生觉得身体不适,上网查询,发现该美发店有大量差评,王先生找到理发店退卡,理发店表示只能退1.3万元。(据56号《重庆时报》)

    不妨先梳理一下王先生受骗的经过:王先生进店洗头,店方热情服务,提供所谓“情感营销”,赢取王先生好感;店方“投石问路”,邀请王先生“体验产品”,想到“只是试一试,又不用花自己的钱”,王先生同意了;“免费体验”后,王先生遭遇强制消费,“摊上事儿了”。

  一般人看待王先生的遭遇,可能都会心同此理,指责店家欺骗消费者、强制消费,既不道德,也不合法。但梳理王先生受骗细节,笔者倒不这么认为。原因也并不复杂,一者,市场经济讲究信息对称性,唯有产品信息公开、共享,交易才有实现可能。且看王先生,当店方拿出产品时,也就提供了一个信息公开平台,王先生完全可以细细端量产品质量说明书、生产批次、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等,这些都是不难做到的事儿。但就是这样最普通的消费常识,却被王先生忽略了。即便后来记者调查时发现该产品没有中文说明与保质期,这也不能为王先生“开脱”,因为王先生心里根本就没这茬儿,即便有标准的产品说明,于他又有何用呢?

二者,市场上,不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享有平等的主体地位,享有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诚然,消费者在市场博弈中往往处于弱者地位,遭遇强制消费、产品欺骗更是常有的事儿。但市场经济并不是谁弱谁有理,一切都要规则先行。商家无下限固然可恶,消费者是不是也要为自己的失误买单?就如王先生,店方一说“免费体验”,其“赚便宜”的心理就占了上风,上当受骗也就埋下了伏笔。这就如网站上个人信息的泄露,有时完全是由于自身契约意识缺失导致的。比如,我们下载一个免费程序时,一般都会有形形色色的服务条款与协议,里面还会关涉到权责分配等。但很多人根本就不会细看,急匆匆点个“同意”就完事儿了。等到发现个人隐私被泄露了,就一味抱怨某某软件如何“流氓”。其实,这不是用户自己的责任吗?

   很多时候,正是消费者契约意识的贫瘠,才助长了商家罔顾规则的气焰。道德谴责从来都解决不了市场问题,市场也从来不是靠道德说话的,因为市场主体谁都不比谁高尚。消费者要想改善弱势的博弈地位,须先从培育自身契约意识做起。

 

链接:http://cq.qq.com/a/20130506/000023.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