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申遗”的困境
(2013-05-07 23:20:19)
7月底,“丝绸之路”申遗将迎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的现场验收;目前,陕西涉及的7个申遗项目已经进入扫尾阶段。此时,距离2002年西安市呼吁将“丝绸之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已有10年历程。10年以来,仅是“丝绸之路”申遗的起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所需申遗资金就有125亿元,陕西“丝绸之路”申遗所需资金高达数百亿元。(据4号《中国经营报》)
一个未央宫申遗项目,就花掉125亿,这否有点矫枉过正?要知道,丝绸之路在中国的申遗点共有22处,如果每个申遗点都按这个力度来投入,那将会是一笔很恐怖的数目。即便抛开单纯的经济计算,申遗也还牵涉到迁坟、移居等社会工程,如何平衡传统文化、居民生活与申遗开发之间的利益纠葛,也是一项复杂的公共治理难题。
但从西安热火朝天的申遗筹备来看,这些似乎都不是问题。申遗背后,地方政府有一套自身的政商逻辑:大量投入后,若能申遗成功,景区自然“一战成名天下知”,随之而来的是滚滚财源,这对GDP的拉动是显而易见的。而在量化考评机制下,漂亮的GDP数字即是官员的晋身之阶,有哪个官员不喜见飘红的GDP?即便是申遗失败,之前高调的申遗筹备也会被炒成旅游概念、营销噱头,从而提高景区知名度,拉动旅游发展。而且,申遗过程中还能获得各种财政拨款,看起来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事实并非那么清爽,如果依这种政商逻辑,申遗就成了一个悖论:申遗的首要原则是“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但在政绩冲动下,申遗则完全沦为赤裸裸的利益算计。动辄几十亿的投入不说,管理部门又能拿出多少收益用于景区的维护与保养?按照国家标准,管理部门只需拨出门票收入的10%用作景区保护。而这个比例到了地方,还不知要再打上几成折扣。申遗异化为了破坏,从而陷入了“中国式申遗”的困境。
即便从单纯的投资收益来讲,斥巨资式的申遗也不明智。旅游是个回报周期漫长的行业,盈利效应并不那么容易凸显。而地方政府的巨资申遗需要依靠财政拨款、金融信贷来融资,且不说金融风险的管控,大规模的财政投入,也会给地方政府带来债务风险,若把握不当,又会危及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还要明确一个常识,不论是大自然留下的自然遗产,还是历史先贤留下的文化遗产,产权都属居民所有,政府只是遗产的委托管理者而已。如何处置财产,当然要征求产权所有者的意见。从西安民众的怨声载道看,当地政府并没有广泛征询民众意见,程序上是不正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