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优惠令”掺水不能只怪景区

(2013-05-01 10:39:01)
分类: 针砭时弊

日前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优惠令”,各地景区纷纷打出“降价牌”。国家发改委4月25日在其官网上公布,“五一”期间,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1200余家景区提供优惠票价,整体降价幅度近20%。但记者调查发现,看似“含金”的优惠,在一些景区却变成了种种“含水”的“文字游戏”。具体分为三种,抛砖藏玉型、错峰应对型以及先涨后降型。(据30号《京华时报》)

 政府“优惠令”刚刚下达,景区就耍起了花招,真可谓“颜之厚矣”。“杀鸡取卵”、“阴奉阳违”等词汇也成了网友对此种行为的普遍评价。不过,景区花招迭出,难道只是景区一方的责任?我看未必。

    景区在“优惠令”上大玩文字游戏,这与节假日旅游高峰期不无关系。虽然国务院早在2008年就颁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但带薪休假制度难以落地却是现实。国民的旅游热情,仅仅靠少的可怜的“黄金周”才能得以释放。“黄金周”期间,国民旅游人次出现井喷式增长,而景区借这个机会,完全有底气无视“优惠令”,大肆涨价。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普通国民每年也就那么两三次出游时间,但他们的旅游需求却是很强烈的,景区价格之于强烈的旅游需求,边际效应显得极其微弱,门票价格只要在承受范围内,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景区正是抓住了游客的这种消费心理,才有了“坐地生财”的底气。故而,景区耍花招,固然有其逐利冲动,但带薪休假制度难以落地,游客“集中式休假”,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景区“门票经济”的冲动。

另一方面,仅靠临时性的行政手段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甚至,强制色彩浓厚的限价,还有可能引起市场型景区的逆反心理,将怨气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危害消费者利益。再者,将“限价令”、“优惠令”等行政手段强加在市场型景区头上,也破坏了市场自发调节的功能,导致“市场不是市场,公益不是公益”的混沌局面,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所以,景区“优惠令”含水,不能完全将板子打在景区身上。政府如何监督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地,如何制定长效稳定的旅游发展机制,才是整治景区乱象的治本之策。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3-04-30/020426989155.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