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产奶粉走出“塔西佗陷阱”才能根除“假洋鬼子”

(2013-04-28 23:23:01)
分类: 针砭时弊

 

近日记者在北京市内几家大型超市的婴幼儿奶粉区看到,货架上摆放的绝大多数都是进口奶粉,国产的则寥寥无几。一位曾经从事贴牌奶粉销售的业内人士,现在国外知名的洋品牌有不超过100家,其中20多家进入了中国市场,而目前中国市场上出现的洋品牌已经超过了100也就是说,80%都是国内企业国外注册商标,贴牌生产的奶粉。(据427号《焦点访谈》)

 

 在商言商,贴牌、代工原只是一种商业模式,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如果企业仅仅是挂羊头卖狗肉,明明是国产,偏偏穿个洋马甲,这就不是商业逻辑下的贴牌、代工了,而是赤裸裸的商业欺诈。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乳业市场就从来没消停过。标准之争、限购风潮,再到“假洋鬼子”席卷而来,没完没了的“折腾”,无一不是在为溃散的市场信用埋单。一方面,市场信用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黑幕”一旦大白于天下,就很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国内奶企再怎么努力,也难以走出失信泥潭。5年之中,洋奶粉已占去60%市场份额已经说明了问题;另一方面,国产奶粉不争气,消费者当然寄希望于洋品牌,逐利驱动下,自然有人抓住消费心理,借洋品牌溢价效应,“大显身手”。

 

毫无疑问,挂羊头卖狗肉式的营销模式,已经侵犯消费者权利,涉嫌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产品质量法》第三十条、三十七条也规定,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既然不缺法律,但市场上为什么还会出现80%都是“假洋鬼子”品牌?这说明,监管环节出现了纰漏。这不,人家也理直气壮地坦陈了,“没有义务对产品标出的100%进口进行核实与检查”。这般说辞当然是在推脱责任。是不是“100%进口”,关涉消费者知情权,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企业有责任,更是监管部门的应有之义,岂能是一句“没义务”就能辩白得了的?

 

且不说“假洋鬼子”质量如何,就连真正的洋品牌也不是清白无虞。之前国家质检总局就称,有超过23吨的洋奶粉因查出各种问题被禁止入境。韩国乳业巨头每日乳业去年12月也曾宣布出口中国的牛奶产品中被检测出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只得在入境前废弃处理。故而,唯一根治奶粉市场的做法就是,不管是国产奶粉、洋奶粉,还是是“假洋奶粉”,一律严格标准,反复抽查,严厉处罚。只有肃清了市场乱象,国产奶粉才有重建市场信用的可能,那时候,还用披着洋包装的马甲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