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读书笔记(五)以文索言以言悟文---钱梦龙《捕蛇者说》教学启示
(2018-06-19 19:01:30)分类: 读书笔记(书籍) |
怎样教文言文?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是一件很难回答的问题,以文代言,还是以言代文,还是是文言并重,这一直都是中学教师难以周全的问题。每位教师心知肚明,文言文决不能“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更不能把文章“碎尸万段”嚼烂了喂给学生,要做到文言并重,但到实际操作层面,却完全两样,从文言文的第一个字开始就字字翻译,一字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等,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笔耕不辍,老师很满足,学生收获也很多,其实,这样貌似祥和的教学氛围下却隐藏在巨大的隐患。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老师讲的的很多,学生听的也很仔细,但却没有转化成学生自己的思维判断力,老师和学生并没有产生化学反应,这些知识的获得并不是学生积极思考出来的,而是老师“喂”给学生的,如果学生课下没有及时巩固的话,这些知识会很多忘却,变成了死知识,更谈不上运用了。
文言分离人为地割裂了文章意脉,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和言本属一体,言如骨骼,文似血肉,不可分割。然而很多中学教师见言而忘文,一字一句掰开了喂给学生,生怕错漏了一个字,至于文,只是概括一下段意,最后梳理梳理作者的思路而已。学生学完一篇文言文满脑子都是知识点,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却一无所知。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泥淖,难以自拔,人文情怀、核心素养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一、教学有主线
二、以文索言
钱老在讲读课文时,并没有孤立的把某个文言词语拿出来,而是放到文中让学生去分析和感悟,词语的意思是在问句中抽离出来,这样词语就被赋予了活力,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1.概括段意
钱老为了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先以文章的第一段为突破口,小试牛刀。他让学生概括第一段的段意,在这一环节中,钱老以学生的译文为抓手,考查学生实词、省略句、数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细致入微,文言基础知识的历练扎实有效而活泼生动。
师:我抽第一段请同学们讲讲看。
生:草木都死去了。
师:“尽死”前面省略了什么?
生:主语
……
师:这种蛇咬人,表示“咬”的原文是哪一个?
生:啮
师:“三虫”不一定是指三种虫,那么这个“三”字师什么意思?
生:“三”是虚指。
……
2.
钱老的文言文教学没有刻意去引导学生去理解字、词、句,而是以内容的理解为主线,穿插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由文到言,由言生文,文言合一,始终不离文本。
如钱老让学生说说异蛇“异”在什么地方?在让学生理解内容的时候,分别分析了“去”“焉”“走”三个闻言词汇;第二段以层层推进的形式,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又让学生理解了“则”“是”“几”“数”“戚”“毒”“更”等词语。
很显然,柳宗元在本文主要采用的对比的艺术手法,蛇的毒和赋税之毒对比;捕蛇人的生存处境和周围邻居对比,深刻地表现了赋税之“毒”的主题。
钱老巧用对比这一手法把第二自然段串联起来,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又涉及到“日”“蹙”“殚”“竭”“顿”“犯”“触”,分数、对仗等文言知识点,面面俱到,细致入微。
钱老总能以文为线,以言为点,二者十分巧妙地融合起来,学生最终得意而不忘言,效果极佳。
三、以言悟文
言是文的载体,没有言无处谈文。钱老认为,语文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学之“根”。 很显然,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的“魂”,没有言语的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钱老紧紧地抓住这一点不放,处处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语言的诵读、品味、赏析,生成语感并积累材料。
一个“毒”字贯串课堂始终,蛇之毒、赋税之毒、百姓之怨,都通过这一个字表现出来。他引导学生们反复品读,读出意味,读出感情,读出主旨。
文中有言,言中带文,钱老这节课言意兼得,教学艺术之精妙让人惊叹,也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教授文言文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