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读书笔记(六)实实在在教学生读书----钱梦龙《大铁椎传》教学启示

(2018-06-22 22:34:12)
分类: 读书笔记(书籍)

实实在在教学生读书

                      ----钱梦龙《大铁椎传教学启示

刘传菠

   钱梦龙老师曾说,上语文课只要认定了民族语这个教育方向,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语言,进而实实在在地教学生读书。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它是从万千文学作品中选出来的,并不是唯一,教师教会学生读懂文章并非语文课的旨归,学生读懂了这篇并不代表读懂了那篇,读懂了那篇并不代表读懂了所有文章,每一篇文章不可能都要由教师梳理,这样静态式的教学方法是不稳定的易变的。学生一旦遇到陌生的文本,就会变得束手无策。

钱老一直践行“教会阅读”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的自读体会深者浅之,误者正之,疑者解之,进而领悟读书之法。这种动态式的教学模式,它不是停留在知识的理解上,而是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思路和方法,钱老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环节,逐渐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偏离轨道的想法牵引过来,这样的牵引不是硬生生地拉过来,而是让学生自我感知、自我顿悟,从而获得新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久而久之就会阅读了。

《大铁椎传》是一篇文言文,钱老并没有把文言知识点一点点地嚼烂了喂给学生,而是强调其文学性,先文而后言,文中有言,言中也带文。无论文还是言,钱老始终围绕文本展开讨论,时刻不忘提醒学生应该如何解析文本,如何通过研究语文文字挖掘文本背后隐藏的思想感情,如何从小语文上升到大语文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教学环节的设置,无不彰显钱老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良苦用心。

一.“读”步课堂

   反复阅读的过程是学生逐渐进入文本的有效方式。钱老曾说,语文课必须引导学生在“读”的实践中去体会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透过语言的品味去和作者的心灵对话。读是语文课堂独特的风景,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就好似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先是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在感知课文的同时并提出疑问,这是课前学生要做的。课堂甫一开始,钱老就让学生齐读课文,通过齐读发现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点拨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紧接着钱老又领读了一遍,这一次钱老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去读,旨在引导学生快速聚焦“大铁椎”这一形象。钱老用这种朴素的方法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融入其间并传递给学生,真切而自然。自读、齐读和领读都是钱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各种读,对文本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自读中感知,在齐读中感受,在领读中感悟。

二. 不忘基础

    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而基础知识正是语文工具性的具体体现。当下很多教师对于基础知识视而不见,他们认为课上处理基础知识直接拉低了语文课的水准。然而,钱老却实实在在纠正学生的读音(强),指出通假字(时)的原则,甚至一个字(许)的翻译都要讨论。这种咬文嚼字式的教读,让语文课的味道弥漫其间。

   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为理解课文扫清道路,一个词,甚至一个字的斟酌有可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启示,钱老认认真真地落实字音、字形,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范式:读书时一定要扫清障碍。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不放过一个字的严谨,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三. 巧妙运用三个“W”

   三个“W”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强调事物的性质;“为什么”强调事物发生的原因;“怎么样”强调事物演变的方法。钱老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这三种问法,引导学生们向文本的最深处划去。

首先,钱老从“铁椎”是什么东西发问,紧接着又问为什么不叫名字而叫“铁椎”,通过这两个问题巧妙地由物过渡到了人,轻松地进入了文章的核心。

其次,钱老以“陈子灿怎么会遇到铁椎?”这一问题为抓手,让学生把文章的第一段梳理了一遍,在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文意的同时,又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知识,一举两得。

最后,钱老又紧紧围绕这个“人”展开讨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怎样写的这个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人。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直捣黄龙。第一个问题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仅仅读懂文本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适当地概括;第二个问题强调写作手法,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勾勒铁椎“人”这一形象的;第三问引导学生对于“大铁椎”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层,并将其放大,放到大历史的维度中思考,这样学生对于这个人物的理解会更加立体、深刻。

总之,钱老每一步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而展开,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有朝一日,学生们脱离老师的引导也能自主阅读,也能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不正是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师为了不教”的最好注脚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