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读书笔记(六)实实在在教学生读书----钱梦龙《大铁椎传》教学启示
(2018-06-22 22:34:12)分类: 读书笔记(书籍) |
实实在在教学生读书
刘传菠
钱老一直践行“教会阅读”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的自读体会深者浅之,误者正之,疑者解之,进而领悟读书之法。这种动态式的教学模式,它不是停留在知识的理解上,而是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思路和方法,钱老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环节,逐渐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偏离轨道的想法牵引过来,这样的牵引不是硬生生地拉过来,而是让学生自我感知、自我顿悟,从而获得新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久而久之就会阅读了。
《大铁椎传》是一篇文言文,钱老并没有把文言知识点一点点地嚼烂了喂给学生,而是强调其文学性,先文而后言,文中有言,言中也带文。无论文还是言,钱老始终围绕文本展开讨论,时刻不忘提醒学生应该如何解析文本,如何通过研究语文文字挖掘文本背后隐藏的思想感情,如何从小语文上升到大语文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教学环节的设置,无不彰显钱老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良苦用心。
一.“读”步课堂
二.
三.
首先,钱老从“铁椎”是什么东西发问,紧接着又问为什么不叫名字而叫“铁椎”,通过这两个问题巧妙地由物过渡到了人,轻松地进入了文章的核心。
其次,钱老以“陈子灿怎么会遇到铁椎?”这一问题为抓手,让学生把文章的第一段梳理了一遍,在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文意的同时,又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知识,一举两得。
最后,钱老又紧紧围绕这个“人”展开讨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怎样写的这个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人。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直捣黄龙。第一个问题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仅仅读懂文本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是要适当地概括;第二个问题强调写作手法,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勾勒铁椎“人”这一形象的;第三问引导学生对于“大铁椎”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层,并将其放大,放到大历史的维度中思考,这样学生对于这个人物的理解会更加立体、深刻。
总之,钱老每一步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而展开,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有朝一日,学生们脱离老师的引导也能自主阅读,也能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不正是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师为了不教”的最好注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