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读书笔记(四)---钱梦龙《论雷峰塔的倒掉》的五点教学感悟
(2018-06-15 19:11:42)分类: 读书笔记(书籍) |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显然中学生对杂文这种文体是很陌生的,尤其是鲁迅的杂文。中学生素来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敬而远之的,小说还多少可以读一读,分析分析,至于先生的杂文,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消除学生对鲁迅先生杂文的抵触心理,如何鼓励学生鼓起勇气去研读,去思考,这是学习这篇文章的前提条件,这个关系处理不好,后面的一切的教学环节都无济于事。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给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写作背景,杂文的定义和特点,这些静态的知识很有可能阻碍学生深刻地理解这篇文章,甚至有可能学生被搞得一头雾水,不知西东。
即使以一种生动活泼的、便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导入,但导入之后怎么走,怎样推动课堂的进程,是一段段的分析,还是具体人物(法海、许仙、白娘子)分析?是按照议论文的三要素分析,还是找一个教学主线分析?产生这种顾虑的原因,无非还是文体,教师让学生意识到“杂而不乱”的文体特点,应该是所有教学环节的前提。
钱老没有被这篇文章吓到,反而另辟蹊径,让学生根据自读情况提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制成12张问题卡片,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12个问题进行探究。这12个问题涉及写作目的、写作背景、艺术构思、思想感情等,并围绕这些大问题衍生出很多小问题,有涉及到语文学习的很多方面,揣摩字词,情感的把握,代词的指向,重读和轻读,行文的风格,标点的作用等等,整堂课行云流水,收放自如,钱老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去挖掘知识与智能的宝藏,让人叹服。
一、故事导入
钱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导入样式,针对很难理解的文本,是否考虑文中的故事,或者与文章密切相关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解读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处总结在最后,钱老让学生概括前面几位同学的思路,得出一个总结性的结论,把思维的训练引向更高的层级。
三、善于追问
师:好极了,完全正确,但是我还不满足,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找了这句?
……
师:如果说这像在画“龙”的话,那么哪里“点睛”?
生:最后点睛
师:为什么说“睛”在最后?
生:因为“终究”要倒掉是文章中心所在。
……
生:我觉得“我以为”三字要重读。
师:为什么
生:这是作者在表明自己和别人的态度不一样。
师:你说的“别人”是哪些人?
生:头脑里有点贵恙的人。
师:为什么强调自己和他们的态度不一样呢?
生:针锋相对呀。
……
真理越问越明,学生在钱老循循善诱下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无形中提升了自己阅读和思考能力。
四、咬文嚼字
五、 鼓励学生回答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