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读书笔记(四)---钱梦龙《论雷峰塔的倒掉》的五点教学感悟

(2018-06-15 19:11:42)
分类: 读书笔记(书籍)

  钱梦龙《论雷峰塔的倒掉》五点教学感悟

                             刘传菠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显然中学生对杂文这种文体是很陌生的,尤其是鲁迅的杂文。中学生素来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敬而远之的,小说还多少可以读一读,分析分析,至于先生的杂文,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消除学生对鲁迅先生杂文的抵触心理,如何鼓励学生鼓起勇气去研读,去思考,这是学习这篇文章的前提条件,这个关系处理不好,后面的一切的教学环节都无济于事。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给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写作背景,杂文的定义和特点,这些静态的知识很有可能阻碍学生深刻地理解这篇文章,甚至有可能学生被搞得一头雾水,不知西东。

即使以一种生动活泼的、便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导入,但导入之后怎么走,怎样推动课堂的进程,是一段段的分析,还是具体人物(法海、许仙、白娘子)分析?是按照议论文的三要素分析,还是找一个教学主线分析?产生这种顾虑的原因,无非还是文体,教师让学生意识到“杂而不乱”的文体特点,应该是所有教学环节的前提。

钱老没有被这篇文章吓到,反而另辟蹊径,让学生根据自读情况提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制成12张问题卡片,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12个问题进行探究。这12个问题涉及写作目的、写作背景、艺术构思、思想感情等,并围绕这些大问题衍生出很多小问题,有涉及到语文学习的很多方面,揣摩字词,情感的把握,代词的指向,重读和轻读,行文的风格,标点的作用等等,整堂课行云流水,收放自如,钱老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去挖掘知识与智能的宝藏,让人叹服。

一、故事导入

    我们很多老师在到导入文本时一般采用静态化的导入,有时候跟学习的文章有关联,有时候一点关联也没有,声情并茂,声画并存,看似华丽,实则太空,不一定就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吸引学生的导入,真正让学生愿意走进文本的导入才是好导入。

 钱老没有按照常规的思路导入,而是从《白蛇传》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这一环节消解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恐惧感,学生乐于回答、乐于思考,化难为易,他们更意进入文本。

钱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导入样式,针对很难理解的文本,是否考虑文中的故事,或者与文章密切相关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解读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概括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是中学生的基本能力,学生可以在错综复杂的文字中通过理性分析,拆分合并,概括出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钱老让学生用四字词把主要情节概括出来,就是考查学生概括能力的具体体现,不过这个概括前面还有一个紧箍咒,那就是“四字词”,学生不但要准确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还要通过四字词来表达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适当有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潜力,最终提高自己的能力。钱老设计这个环节不仅是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而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教学生读书,以本为本,这应该是钱老设计这一环节的初衷。

第二处总结在最后,钱老让学生概括前面几位同学的思路,得出一个总结性的结论,把思维的训练引向更高的层级。

三、善于追问

   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学生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非常高兴,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思考,答案和预期不符,就会产生烦躁的情绪,要么让学生赶快坐下,要么找其他同学,直到满意为止。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教师扮演课堂主导者的角色。

   钱老真正把学生看做课堂的主角,学生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学会了阅读的方法,提升了阅读的能力,这是钱老真心希望的,所以对于学生的回答,总是追问到底。

师:好极了,完全正确,但是我还不满足,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找了这句?

……

师:如果说这像在画“龙”的话,那么哪里“点睛”?

生:最后点睛

师:为什么说“睛”在最后?

生:因为“终究”要倒掉是文章中心所在。

……

生:我觉得“我以为”三字要重读。

师:为什么

生:这是作者在表明自己和别人的态度不一样。

师:你说的“别人”是哪些人?

生:头脑里有点贵恙的人。

师:为什么强调自己和他们的态度不一样呢?

生:针锋相对呀。

……

真理越问越明,学生在钱老循循善诱下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无形中提升了自己阅读和思考能力。

四、咬文嚼字

    吕叔湘说“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真正的语文课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或词的,只有认真地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语言,才能挖掘到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这也是钱老认定语文教学之“根”。

   “终究”“听说”“冷漠”“破破烂烂”“落山的太阳”“并不见佳,我以为”“自”“偏”“横”等词或句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钱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细致品味,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培养学生在语言上品悟,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

五、 鼓励学生回答有技巧

     钱老在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时有很多值得当下老师借鉴的地方,他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他把问题说成“高级难题”“高精尖的问题”“高级问题”等,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挑战欲,同时还采用激将法,“读书傻乎乎的人肯定是找不到的”。

    钱老采用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学生的认可,同时还鼓舞了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挑战自我,更为难得是还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强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