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读书笔记(三)---钱梦龙《愚公移山》三点教学启示
(2018-06-14 21:53:10)分类: 读书笔记(书籍) |
钱梦龙《愚公移山》三点教学启示
刘传菠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不是喊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在钱老的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学生在自读中的问题,学生对于妻子和智叟的不同看法,愚公不愚等等,这些答案都是学生在钱老的循循善诱下思考出来的,钱老没有抢学生的风头,而是默默地站在背后,当学生思维打不开或不严密的时候,他总是轻轻一拨,学生恍然大悟。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那么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
钱:奥,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
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
类似这样的交流还有很多,学生的问题学生答,教师从来不越俎代庖,代替或包办学生回答,而是缓缓地、轻柔地要么引领学生借助工具书,要么动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么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解决,教师时隐时现,若即若离,课堂交流自然生成。老师“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引导,提高了学生回答的质量。
师: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
(学生纷纷议答,有人说“90岁”,有人说“90不到”。)
师:到底是90,还是90不到?
生:(齐)不到
师:不到?》从哪里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一个“且”字。
……
师: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
生:(齐)老头
师:怎么知道?
生:(齐)“叟”字呀!
……
师: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样知道的?
生:从“龀”字知道。
师:奥,这个字很难写,你在黑板上写写看。
……
师: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说:“他没有爸爸!”)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
生:(齐)孤儿。
……
一堂完整、高效的语文课,仅仅抓住字词、字音、人物是不够的,还要有一条或几条教学主线串起来,这条教学主线就是整堂课的骨架,也是线索。钱老这节课并没有停留在琐碎的提问上,而是设置了几条教学主线,在这条教学主线上实现“文”和“言”的有机统一。
这节课钱老一共提出了五个主问题:
一、 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
二、 这次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三、 文章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四、 那个遗男和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五、 “愚公”就是“笨老头”,他究竟笨不笨?
第一个问题是全景式展示文章涉及的人物,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个宏观的把握,为下面具体分析问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个问题是第一问的延伸,但要比第一问具体,同时也是第三问的过渡,这个问题具体到了参与移山的人员,这些人是移山的参与者,也是移山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第三问钱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分析妻子和智叟的观念的差异,通过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移山的艰难和愚公的决心,这是个微观的问题,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仔细揣摩、分析语言背后隐藏的情感,真正做到了文言统一;第四问更为具体,视线从敌对一方转移到内部,通过对内部人员的梳理,学生在钱老的引领下完成了对全文的认知,第四个问题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是对全文梳理的一个总结,另一方面为最后一个问题的升华做了一个坚实的铺垫,很显然,没有前四个问题的积累,最后一问很难点睛,同样没有最后一问,整节课就是一堂非常普通的教读课,缺少灵性,也就没有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