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读书笔记(三)---钱梦龙《愚公移山》三点教学启示

(2018-06-14 21:53:10)
分类: 读书笔记(书籍)

钱梦龙《愚公移山》三点教学启示

刘传菠

  钱老《愚公移山》的教学实录看过好几遍了,说实话,每一次看都为钱老教学智慧所折服,我每次都能在字里行间寻找一点可以遵循的规律,汲取一点可以丰富我教学方法的营养。看着钱老的教学实录,仿佛置身于1981年的课堂,虽然这堂课已过三十余载,但现在看来依然富有极强生命力。钱老的课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他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首位,学生在课堂上解答自己的疑问,学生肯定或否定自己的观点,学生补充教师的观点,学生与学生展开对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经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但扪心自问谁的课堂真正把学生放在眼中,把学生的疑问视为洪水猛兽,把学生不全面的答案当场否定,大讲特讲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这期间还不断卖弄着自己的才华———学者对这篇文章是如何解读的,文学理论上是如何阐释的———以期赢得学生的崇拜,这样的课堂比比皆是。我们一方面极度认可当下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在教学实践中篡改着这些理念,行动违背誓言,这是当下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具体体现。

  钱老的《愚公移山》是一堂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教学生怎样去读书,怎样去思考,不花哨,不做作,很语文,接地气,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思维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的主体地位贯串始终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不是喊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在钱老的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学生在自读中的问题,学生对于妻子和智叟的不同看法,愚公不愚等等,这些答案都是学生在钱老的循循善诱下思考出来的,钱老没有抢学生的风头,而是默默地站在背后,当学生思维打不开或不严密的时候,他总是轻轻一拨,学生恍然大悟。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那么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

钱:奥,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

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

类似这样的交流还有很多,学生的问题学生答,教师从来不越俎代庖,代替或包办学生回答,而是缓缓地、轻柔地要么引领学生借助工具书,要么动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么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解决,教师时隐时现,若即若离,课堂交流自然生成。老师“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引导,提高了学生回答的质量。

                     “曲问”激发学生思维

   “曲问”是钱老发明的专业术语,问此而言彼,他不是直接向学生发问,而是拐弯抹角地绕着这个问题发问,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文本才能回答,否则,就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这一环节无疑强化了学生与文本的关系,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师: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

(学生纷纷议答,有人说“90岁”,有人说“90不到”。)

师:到底是90,还是90不到?

生:(齐)不到

师:不到?》从哪里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一个“且”字。

……

师: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

生:(齐)老头

师:怎么知道?

生:(齐)“叟”字呀!

……

师: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样知道的?

生:从“龀”字知道。

师:奥,这个字很难写,你在黑板上写写看。

……

师: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说:“他没有爸爸!”)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

生:(齐)孤儿。

……

    钱老连续的“曲问”首先消弭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让孩子们阅读文言文就像和邻居聊家常一样亲切自然,其次,这些曲问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进行字词教学,生动、活泼、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最后,这些问题让学生紧紧地抱住了文本,边阅读边思考,大脑始终处于积极地思考之中,这就印证了钱老“以文为证”的这句话,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推测的依据。

                       巧抓主线串课堂 

一堂完整、高效的语文课,仅仅抓住字词、字音、人物不够的,还要有一条或几条教学主线串起来,这条教学主线就是整堂课的骨架,也是线索。钱老节课并没有停留在琐碎的提问上,而是设置了几条教学主线,在这条教学主线上实现“文”和“言”的有机统一。

这节课钱老一共提出了五个主问题:

一、 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

二、 这次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三、 文章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四、 那个遗男和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五、 “愚公”就是“笨老头”,他究竟笨不笨?

第一个问题是全景式展示文章涉及的人物,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个宏观的把握,为下面具体分析问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个问题是第一问的延伸,但要比第一问具体,同时也是第三问的过渡,这个问题具体到了参与移山的人员,这些人是移山的参与者,也是移山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第三问钱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分析妻子和智叟的观念的差异,通过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移山的艰难和愚公的决心,这是个微观的问题,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仔细揣摩、分析语言背后隐藏的情感,真正做到了文言统一;第四问更为具体,视线从敌对一方转移到内部,通过对内部人员的梳理,学生在钱老的引领下完成了对全文的认知,第四个问题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是对全文梳理的一个总结,另一方面为最后一个问题的升华做了一个坚实的铺垫,很显然,没有前四个问题的积累,最后一问很难点睛,同样没有最后一问,整节课就是一堂非常普通的教读课,缺少灵性,也就没有了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