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迟桂花
(2023-10-20 08:29:44)分类: 自言自语 |
时节已近霜降,走在安静的校园中,突然闻到桂花淡淡的香味。寻味看到了几棵桂树,居然花开得正盛。
在苏州的初秋,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桂花,整个城市都氤氲在桂花香中。可是能在深秋的时节,还能看到盛开的金桂,真能给我一点触动。
脑中突然跳出了“迟桂花”这个名字。确实是迟到的桂花!虽然迟开,还是给人惊艳。一小瓣、一小瓣,小米粒一般的金色花瓣有序排列,表明着自己的绽放,一簇簇金色花掩映在大片的绿叶之间,活泼地探着头,好像害羞,又迫不及待的样子。
这几株桂树也不算小,可是长在校园建筑的包围里。早晨的阳光被它们南面的四层教学楼挡着。午后的斜阳又被它们西面的体育馆遮住。我想,应该是这个缘故,所以当别的桂树争相开花的时候,它们的花还没有吸收到足够的能量绽放。不过它们在慢慢地蓄力,还是迎来了展现的时刻。终于,在有了丝丝凉意的深秋,它们温暖的气息、温暖的颜色,给了路过的我不一样的关注。
我们这个小小的校园,藏在深深的小巷中。在今天快速交通、高架桥遍布的现代化城市里,多少有些格格不入,似乎快被遗忘了。每天有了老师和孩子们的来往交汇,这里也成为默默坚守、宁静温馨的教育家园。这里的学生大多是跟随着来这个城市打拼的父母到这里念书的。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条件与原本在这个城市里的孩子相比确实存在差距,父母们还要忙于生计。这些种种造成了在他们在学业甚至性情上的一些薄弱。多年来,学校面对着这样的孩子,用心用情,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传统。老师们用父母之心来教书育人。于是我们的校园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家园学校”。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责任。
昨天,一个年青同事很真诚地与我交流。她说,感觉自己用了一百二十分的力,可是看不到孩子们令人满意的改变,心里很为他们着急,也难免有些失落。她跟我讲了学科教学的一些做法,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变革,向我询问有没有更好的法子。事实上,这个年青的同事很优秀、很用心地在做着老师。我自认为,我很可能做不到她做到的。不过,我坚信,影响孩子,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一个班级,师生关心融洽,凝聚力好,有活力和精气神,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尤其是初中生,他们也都在默默成长,有时我们还未能发现。
我自然地想到这样的孩子就像这几株迟桂花。
也是在昨日,学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介绍优秀校友李同学的文章。这位校友是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专业的博士。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学园中,能走出这么个厉害的学霸,所有老师都是由衷自豪的。看了这个校友对母校的回忆,很有感触。他说,在三十中遇到了一群最可爱的人,是三十中让他学会了仰望星空,是家园学校让他知道了人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方能无悔青春。他回忆起初中一件具体的事情,是有次在做自我评价时,给自己的评价分都很低(当时每一项评价满分是五颗星,而他给自己基本上打一到两颗星)。那时,恰逢小升初成绩的落差给了他打击。没想到这样的自我评价上交后,班主任俞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当着他的面,把他对自己的评价划掉,郑重地说,你并不差,好好努力,你一定可以看到那个优秀的自己。而后,在每一项评价上都给打上四到五颗星的高分。老师的这份认可给了他很大的触动,加之后续的不断鼓励与肯定让他重拾信心,成功地跨过这道坎。
和一些起点就让人仰视的孩子相比,我们校园中的学生真正是朴实平凡的。哪怕是这位厉害的李同学,他也是带着一种信念、坚持,慢慢往上攀登,不断超越自我。从学校毕业后,他从苏州实验中学、走到南京工业大学,然后来到天津大学,如今来到清华大学。这样的成绩或者说成功,是更具说服力的,它能给你我这般凡人们更多的打动,不是吗?
我自然地也想到他也像这几株迟桂花。
这些年,自己的女儿已经成为了高中生,但是并不省心地生长着,顽固地跟我们对抗着。自进入初中以后,功课的压力、人际的变化、自身的成长都交织着,这几年我们都在这样的交织中,读书没有带给她什么快乐,她显然她属于大多数的普通人,甚至还缺少多数普通人的隐忍和耐挫力。结合着做老师的阅历和经历,我还是充满着对孩子改变的期待,也在改变着自己。
我想,她或许是一株迟桂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很好,这个名字更好,莫名地给人一种指引和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座山。《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一生中总有个觉悟时期,而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