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修订版)郑杰
(2019-06-25 11:20:55)分类: 教育言论摘录 |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修订版)郑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
对于教师而言,享受生活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自己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涵其中。
一旦我们被生活抛弃,那么,我们也必将被我们所教的孩子们鄙视。
这样看来,现代化主要就是一个去除蒙昧的过程,也是自我觉醒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点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尤其是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和潜质,自信地面对和拥抱纷繁芜杂的客观世界。
做自己的主人:认识自己、自己选择、按自己的方式教书、自己评价自己
本来就是“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要教出你“自己”来,千万别等着指导你帮你设计,你就是你,你不做别人的影子。别人的评价是重要的,可你心里的声音永远是最重要的。
批评和指责令人精神委琐战战兢兢,我们很难见到赞美者的感激与赞美者的喜悦,也很少听到赞美者的柔音与被赞美着的谦词。学校的空气因缺少赞美而时常凝固。
这种量来自深重的不信任。
倾听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有意义的活动
倾听是交流的第一技巧
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我认为倾听更是一种美德。
倾听还是一种你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对你个人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思考力等等这类智力因素的挑战和训练,而且倾听还是丰富情感的一种表现。很难想象,一个感情麻木、心灵冷漠的人居然会倾听!倾听是一个逻辑的归纳、综合、演绎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
教师要的是静气。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对过程的公正性的关注比对结果和起点的公正性的关注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能有效地消减人们的怨恨,这一点已是共识了。
一是学校规章制度在协调共识的基础上产生,二是执法者(管理干部与评价者)受到制度的严格管束。
道德是一种恰如其分地与自身之外的其他现实发生关系的能力。
所谓给德育减负,就是要死死抓住情感这个点,而在灌输和行为检查评比方面少花些无用的工夫。
要做减法而不是加法——你要将德育聚焦在核心价值观念——“尊重”和“责任”上。
学校是这样一个专业机构,它有计划地科学地培养一代又一代孩子,只有更理性些,才更有效些,才更专业。为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必须静思以下三个问题:
1.我为什么做?
2.我怎样做?
3.我怎样做才更好些?
教育是一个公益事业,公益事业的支柱是什么?是人道主义。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人道精神,是一种对儿童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
一所真正的学校,就是我们用最朴实的行动,在这个崇尚技术、功利的时代,虔诚地传播着亘古不变的人道精神,这种精神不仅照亮学校,而且照亮孩子们的未来。
在大班额授课制条件下,教师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群体,其次才是个别,而且为提高教育服务有效性,教师必须依靠并经营班级集体,使之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以促成学业成绩提高。因此,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者,也不仅仅是班级管理者,而更是班级这一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要追求真正的高质量,就要全校、全员、全岗位、科学的质量管理,也就是要让学校中每个人都成为服务者,不仅成为服务者,而且还必须是优质服务的提供者。
学校因为有学生而成为学校,而不是因为有教师而成为学校的。
几乎所有人一旦成为顾客,必然有三项最基本的需求。第一能被理解,第二大基本需求是受欢迎的需求,第三大基本需求是受重视的需求。
一个真正了不起的教师,是被“专业”认可,被学校认可,被学生认可,也被自己认可悦纳的。可是,事实上,我们常常做不到“四认可”,而在我们达不到“四认可”而只能选出一项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选“专业”项,因为唯有专业才是教师尊严的源泉。
学生差异:
一是社会经济差异
二是性别差异
三是心理发展差异(自尊心特强、羞耻感丧失)
四是认知发展差异(感官驱动期、前执行期、具体执行期和正式执行期,所有人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只是速度不同
五是道德发展差异(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道德两难困境和道德问题的讨论,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六是学习风格差异(冲动型、思考型)
七是思维模式差异(独立、灵活、想象力、创造力;传统、常规、单一、逻辑)
八是学习能力差异(多元智力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
前一篇:《教育的细节》朱永通
后一篇:站在课程的高度去设计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