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细节》朱永通

(2019-06-25 11:17:45)
分类: 教育言论摘录
《教育的细节》朱永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生观决定教育观(周国平)

有些观念,仅有工具价值而已,时过境迁,工具已被淘汰,价值却阴魂不散,且有可能成为某些人一辈子戒除不掉的瘾。这种瘾在教育中发作,有时候犹如在学生面前摆上变质的精神食粮,其潜在的危害性不可低估;有时候又像在学生面前穿上儿时漂亮的衣裳,让自己对逝去之美丽不合时宜的留恋成为一出闹剧。

中国俗语有云:“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圣经》则曰:“没有先知在自己的家乡被人悦纳的。”
克服与生俱来的“忌熟”之人性弱点,在“面向世界”的同时,转身面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尊重之,学习之,则无需担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观念,会引发刻板、僵化的思维模式和单一、粗暴的行为。
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急着跟他讲道理,而是反过来,先从情感上打动他,让他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松动,这个规律,孟子早就为我们概括好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学物理。”
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师,总是对教育中那些不容易引起注意的细枝末节,保持反思性的警觉,并努力用实践智慧去完善它。
处处渗透着对人的尊重与肯定,整堂课因此自然生成了滋润生命的精神内容。

教育中的沟通有多重要,就有多难。

我几乎忘光了当年老师在课堂上授课的种种情景,但对偶尔语文课或数学课因故被变成体育课或自习课时的欢呼雀跃,一直记忆犹新。当年的老师哪里会想到,一个极为偶然的功课“变奏”,居然和我们的心弦形成了和鸣,美妙的余音至今犹在。
有教育的节奏意识,即在孩子人格、精神成长的不同生命阶段,依据其表现出来的不同生命状态,应及时地变换适切的教育方式。
——时间上维度上的距离感:
1-6岁,这个生命阶段有母亲的唠叨萦绕左右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较有安全感,性格也较温和。
当孩子到了12-18岁的青春期,如果此刻母亲还没有学会闭嘴,而是一如既往喋喋不休,即使唠叨的都是真理,到了孩子耳朵里,基本皆成噪音或废话——要知道,所谓青春期,是生命渴望自主自由的狂欢阶段,它表现出来的叛逆行为,其实是想用自己内在的生命节奏,来“颠覆”那些外在的束手束脚之既定节奏。
——心灵维度上的距离感:孩子跟我们的关系再怎么亲密,也是“他人”,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感受和尊严,需要呵护与尊重。
——专业维度上的距离感: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想象力和原创力为代价,把教育纳入功利主义或意识形态化的节奏之中。

教育虽难有一劳永逸的方略,但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则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习惯。有时候,评价一个教师是否是好教师,从他对待教室里那个“特殊座位”的态度和方式,就可以一眼看出来,因为作为教育者,若不解座位背后学生微妙的心灵世界,则其与教育相隔的距离,不知要多出座位多少倍。这或许就是细节的力量。
好学校来自一分细节和九十九分的荣誉和成绩。
细节于悄无声息处极大地改变着人性,而细节恰恰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最容易忽视和忽略的,所以教育最大的失败,莫过于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做好每一个细节,从而达到呵护人性的目的。

我遇到了不少校长,他们不仅善于独立思考,而且默默地承受着体制内外有形无形的压力,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坚持,直至把小小的改变积淀为学校美丽的传统。

叶圣陶先生对老师有一个基本要求:肯负责,有本钱。“肯负责”,指向专业伦理;“有本钱”,指向专业能力。
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欣赏,即成全生命、呵护人性,应该成为其专业伦理的根本标准。
一个好老师不能依着自己的本能或本性来管学生,也不能整天讲空头大道理,而是要开窍,多琢磨一些“降伏”学生的“土办法”,使之感受到你的爱,并获得学识和做人上的进步。

缺乏反思,尤其缺乏对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之反思,是教育自我进化过程中极大的瓶颈。
要让日常生活成为滋养每一个人的生命细胞。

在我看来,作为一位现代教师,其核心的特质表现在,他的观念是否与这个世界,与校园里的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血脉相连,并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教育的首位。
我之所以倡导教育要有中年的情怀,是因为情感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单周上两节连上的音乐课,双周上两节连上的美术课,这样一来,有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