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铬超标胶囊事件又画上了句号?

(2012-08-04 10:16:07)
标签:

杂谈

分类: 以食为天

铬超标胶囊事件又画上了句号?

--究竟是否允许皮革明胶用于食品和药品?

--食品生产和药品生产使用了皮革明胶,检测“铬含量”不超标,就是合格产品吗?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声称此次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等违法行为,主要发生在浙江、河南、四川、重庆、江西、河北等6个省(市)。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恐怕这次暴露的皮革明胶问题,就又如同“三聚氰胺”问题一样,不仅仅是三鹿公司的问题,而是全国全行业的问题!

     这次皮革明胶事件不仅又是有媒体记者先发现,而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始终避重就轻,遮遮掩掩,刻意回避公众的三个质疑:

      1,究竟是否允许皮革明胶用于食品和药品?

    2、食品和药品中使用了皮革明胶,检测“铬含量”不超标,就是合格产品吗?

      3、皮革明胶是否进入食品里了,回答是“化验没有超标"。

http://s12/middle/7cccb0d3hc6693d355d1b&690



    据新华社2012年8月4日电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铬超标胶囊剂药品市场清理已经完成,6省(市)的76名相关责任人因失职失察行为受到处理。其中厅级干部7人、处级干部24人。
此次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等违法行为主要发生在浙江、河南、四川、重庆、江西、河北等6个省(市),监察部已督促上述6省(市)监察机关对所涉及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失职失察行为进行责任追究,76名相关责任人员受到处理,其中厅级干部7人、处级干部24人、科及科以下干部45人。

     据了解,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发生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胶囊剂药品“批批检”工作,要求企业对4月30日前上市的胶囊剂药品逐批进行检验,药品监管部门进行了监督性抽验,对不合格的产品全部下架、封存、召回,并正在督促销毁。对5月1日后上市的胶囊剂药品,企业已经按照要求实行了批批检验,经药品监管部门监督性抽验,未再发现铬含量超标产品。
    又是所谓“批批检”!然而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用了皮革明胶多数是检不出“铬超标”的。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事情的缘由:

    1 “祸起媒体”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记者调查发现,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为什么。我们许多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问题,多数都是在消费者受害、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并披露之后,那么多的国家职能部门才在所谓“第一时间”去查处?平时,那些发执照、发许可证、发QS、发卫生证书、发认证证书、年审、抽样化验的部门都干什么去了?他们可是很会收费的。

    2--紧急通知

    2012-4-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由于涉嫌铬超标,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已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媒体报道的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

    被叫停销售和使用的产品,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将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这种紧急通知说穿了就是“紧急灭火”,怕“烧着了自己”。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的界限是检测结果,很简单,也很有伸缩性。因为,“检测”里面的猫腻很多。笔者去调查一些企业的时候,就发现,企业不敢提供原料来源发票,因为,可以顺藤摸瓜查到是否是“皮革明胶”。有很多食品中明胶成分只占5%左右,甚至更低,如酸奶使用明胶的比例大约是4 ‰,也就是说,生产一吨酸奶大约用4公斤左右的明胶。如若使用了皮革明胶,其铬含量的浓度也被大大稀释了,若其他原料铬污染不严重,则化验肯定是合格的。如此,食品药品生产企业原料库房内就是 贮藏有皮革明胶 这家企业也是合格企业的吗? 

http://s13/middle/7cccb0d3hc6850978333c&690

  3--蹊跷火灾

    中央电视台曝光河北、江西、浙江有一些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来生产药用胶囊,节目播出后,当地立即派出调查组对该企业展开调查,同时责令全县所有明胶企业一律停业整顿。当地警方也依法介入,已对学洋明胶蛋白厂相关人员依法进行控制。官方证实,4月15日15时22分,学洋明胶蛋白厂综合楼发现火灾。阜城县消防大队15时23分接到报警后及时赶到,16时30分将火扑灭,没有人员伤亡。

    2012421,河北省阜城县学洋明胶蛋白厂问题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通报,学洋明胶蛋白厂纵火案主要涉案人刘爱国被抓获。   公安机关经过侦查,现已查清纵火案的基本情况:415中午,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播出后,为销毁证据、逃避打击,宋江新(原阜城县王集乡人大主席、学洋明胶厂法人代表宋海新之弟)电话指使这家企业的职工刘爱国赶到厂区纵火,销毁了电脑、账本、文件。随后,刘爱国从工厂后门逃离了现场。  

       

    4---质疑监管

    第一个问号,当节目播出之后,当地的公安和执法人员去一家问题企业要去执法的时候,突然看到这家企业的大楼已经开始着火了。这是一个巧合还是人为销赃的一种行为?

    第二个问号,出事出问题的地方,2004年的时候媒体就报道过几乎同样的这种事情,为什么时隔了八年之后问题还会再次发生呢?

    第三个问号,肇事企业为什么要纵火烧自己的综合楼,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在这家企业,随便到现场一看,就不难发现其使用皮革明胶的证据!可是,平时那么多职能部门不是也经常出入现场吗?怎么媒体一曝光,各方面都发慌呢?难道他们内心里都有“心知肚明的鬼”吗?    

    5---被动灭火

    2012年5月25日电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通报254家药企669批次胶囊铬超标。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要求认真严肃依法核查处置,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经过1个多月的工作,目前铬超标胶囊剂药品情况基本查清。对5月1日后新上市的4374批次胶囊剂药品实行铬限量批批检验,检验结果全部合格。对4月30日前生产的胶囊剂药品,责令生产企业逐批次自检,企业自检的批次已达9万批左右,发现铬超标的已主动下架、封存、召回并销毁。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对全国生产胶囊剂药品的1993家企业进行了抽样检验,抽样检验覆盖到全部胶囊剂药品生产企业。截至5月24日,各级药品检验机构共抽验胶囊剂药品11561批次,铬含量在规定标准之内的合格产品10892批次,占94.2%,铬含量超标的不合格产品669批次,占5.8%。存在铬超标药品问题的生产企业254家,占全部胶囊剂药品生产企业的12.7%。根据通报,超标最多的通化颐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炎立消胶囊”,抽检批次胶囊铬含量为149ppm(注:百万分之一浓度),超出标准2.0ppm,70倍以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上的数据只是问题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可是就这些也已经让人民毛骨悚了。若没有媒体曝光,是不是仍然“天下太平”,“一片和谐”了?阜城县消防大队及时赶到,将肇事工厂综合楼的大火扑灭,没有人员伤亡。这种“被动灭火”式的管理,还能继续下去吗?

http://s6/middle/7cccb0d3hc669413dac65&690

   6---源远流长

      03年威海某知名公司从韩国进口7个集装箱的蓝湿皮边角料,被我卡住,不予通关放行,并就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向有关方面进行了汇报说明,但是,这在当时是很困难的,不仅是全国各口岸都在进口这些制革工业垃圾,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执法是没用依据的,因为,我们的执法,或者说是“行与不行”,光有科学依据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法律依据,犯法者可以不按照科学原理和法律依据行事,而执法者就必须按照法律依据和科学原理办事。时任邵局长在向我了解了为什么不允许进口的理由之后,给予了大力支持,将那7个集装箱的蓝湿皮垃圾退运会韩国。在此期间,韩国大量的制革工业垃圾涌仍不断涌进中国,被用以明胶的生产,部分蓝湿皮碎屑也被用于养殖的饲料。这些制革工业垃圾制出的明胶基本都用于食品和制药企业的原料了。针对这个情况,我通过威海检验检疫局向国家质检总局打了专题报告,建议禁止进口,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

      早在2004年,CCTV也曝光过此类事件,但并未引起政府部门真正的重视,更不必说引发执法风暴。2009年,《南方都市报》记者在追查“皮革水解物”时了解到,从国外进口的“洋垃圾”及从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输入的皮革下脚料,在北方乡镇一家家明胶厂、土胶厂经过加工、提炼,再运往天南地北的食品厂和医药企业,添加在牛奶、冷饮、糖果、香肠、果冻、方便面、胶囊等食品和药品中,从而完成一条秘密的、灰色的产业链。记者当时就曾担忧:“在历次的高压打击下,链条的环节或已崩断,或正潜伏,或等待着东山再起。”

7---以纸包火

    食品和药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是以源头管理为主,还是以终端成品管理为主?“双汇瘦肉精”事件,也暴露出,因为找不到合格的猪尿,就用人尿代替猪尿送检的潜规则。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胶囊剂药品“批批检”工作理念就是以终端成品管理为主。

    这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A, 制革工业的垃圾或者说皮革明胶可否用于食品和药品原料?  种种迹象标明,国家有关部门在刻意回避这个问题。B,正常非皮革明胶的“铬含量”究竟是多少?标准规定的不超过2mg/kg,是否给“合理使用”皮革明胶留下出口?因为正常食品或正常皮肉的铬含量极低,一般在1mg/kg以下.

    不少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皮革明胶与食用明胶混合使用,更有许多加工食品,其中使用的明胶只占其成品总重量百分之几,因此,就是使用了皮革明胶,检测其产品铬含量是不会超标的。那么,食品生产和药品生产使用了皮革明胶,检测“铬含量”不超标,就是合格产品吗?!

    安全合格的食品、药品,不仅应该具有不含有消费者不可接受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特性,还应该具有来路洁净、加工过程卫生的属性。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文明

 
http://s5/middle/7cccb0d3hc6851b3d3fc4&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