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日)陈舜臣著;海墨翻译

标签:
读书历史 |
分类: 图书 |

自从世界杯开始以来,从早到晚不分日夜的收看各种足球资讯,越看越觉得索然无味,越看越感觉到疲惫;感觉自己需要从中抽离出来,于是找了这本书来看。
陈舜臣的长篇过去只看过一个《曹操残梦》,比较演义。这本则是纪实,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写的真好。在虎门销烟之前,朝ting最先有人提出的是"驰禁论",然后是"反驰禁论",最后是"严禁论",道光皇di最后选择的是严禁,可能和当时"严禁论"给出的答案最漂亮有关吧。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如何避免鸦片战争又能让国家的财政转好,抑制鸦片贸易。似乎唯一的方法就是开口通商,用一种贸易来代替另一种贸易,然后再对鸦片走si进行相应的打击,如此即可增强财政,又可有效的抑制鸦片来源,也能缓和对外关系。西洋十三行有了稳定的正规收入来源,或许就不会执着于相对危险的走si鸦片获利。之后再加以改革求变,或许可以求得中兴。然而在当时无人提出,也不可能有人提出,可操作性的难度也极大,甚至于不可能。陈舜臣先生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观点:“义律不允许英国国民保证"不带进鸦片",正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打消过要把鸦片带进中国的念头。孟加拉的财政状况堪忧,鸦片收入可以说甚于救命。如果中国不买鸦片,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就会动摇。英国为鸦片而战,这是势在必行的。”若如此说,那我的观点就显得幼稚了,是对于历史的美好假设。用一种贸易代替一种贸易,但是什么贸易的利润能与鸦片相比呢,此事的确显得棘手难办。然而主动开放仍然是在当时看来最优选择的答案。在今天的人看来都难办的问题,当时的人更不可能跳出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固有思维模式。只是酿成的后果和付出的代价,太过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