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著

标签:
读书历史 |
分类: 图书 |

看完陈舜臣那本《鸦片战争实录》,想再补充一下,找到了这本书,评价很高,看完的感觉确实是不负盛评,真是nb的一本书。
从禁烟到战争到签订条约到后续,以军政两方面比较全面的解读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具体细节不说了,着重谈一下以下两个方面。
1.在看完陈舜臣先生那本书后,我以今人的视角回看历史产生了主动开放的想法。在本书中关于南京条约签订后的论述中有这么一段话,“从理论上讲,最佳方案是清政府自身改革,作好内部准备后主动开放,并在具体做法上与国际接轨。但在历史现实中,这种可能性性等于零。”此论与我之前所讲基本一致。
2.大约在2016-2017年,我产生了"中日富二代与穷小伙论"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当时只对身边两个人阐述过,如今仍然觉得有一定意义,在此再记录一遍。关于中日两国对待被动开放的不同反应,清政府是"富二代",当惯了"县城第一少爷",对于"省城"来的更"有钱势"的同学不太屑一顾;而日本本是"穷小伙",本来就以中为榜样,此时再遇到当时更强大的西方,则马上把学习目标转移过去。此态度决定了之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失败与成功。我于去年看了陈舜臣所著的随笔《东眺西望》(应该),得知黑船事件要比鸦片战争晚13年,因此当时德川幕府已对此有一定心理预期,所以我这个观点就不能说正确,而且把两个国家民族做简单比喻也并不完备恰当。而在这本书结尾一章,作者再次对中日当时的背景和后续做了对比,虽然没有明言,但是对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仍固步自封的态度进行了讲解和批pan。有这么一段文字在此摘抄,”中国欲抵御西方,须自身强大。其必由之途在于学习西方,如同日本一样。那种强烈的与西方势不两立的情绪,自然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充分理由,但由此产生的对抗,至多也只是低级形式的斗争,且易使当时的人们看不清真正的历史使命和民族前程。“
看书期间,看了谢晋导演的电影《鸦片战争》,拍的一塌糊涂,对历史多有歪曲之处,主题扔把战争的失败归因于某几个人的成败,塑造出具有典型人格的人物角色,让人看之生厌,特别是总兵韩肇庆对关天培请缨上前线时,关对陈说"你给我死出个样来",如此情节安排让人作呕。一百五十多年过去了,若还仍然是要"摆样子",对于历史和事实不能正确客观的看待,那也只能是自己往自己的伤口上撒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