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行之阜阳
(2025-05-30 20:36:21)
标签:
城市十八 |
分类: 行旅随感 |
在有高铁之前,阜阳火车站,每年春运客流都很大,据说当时阜阳是全国五个人口超千万的地级市之一, 也是有名的劳务输出发源地之一,当时阜阳站的客流组织很繁重,所以很出名,我便也一直想看看这个车站,这个城市。
我是从六安坐绿皮K字头的硬座车到阜阳的,从六安上车时列车晚点,似乎始发站下雨来着。列车晚点我觉得很合绿皮车的身份,好久没坐绿皮车了,我对晚点不敏感,似乎其他旅客也都不着急似的。上车时,还看见各车厢门口都站立着一位列车员,一眼望过去,很有仪式感,也是好久没见过这阵势,觉得挺亲切的。虽然上车晚点,到达阜阳却是正点,这便是绿皮车的好处吧。终于看见阜阳站了,这个建于1971年上海局的曾经的八大枢纽站之一的站房,和那些高铁站房比起来,还是有些逊色的。
终于到了阜阳,阜阳市,安徽省辖地级市。据说阜阳的名字由来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汉顺帝封其子为阜阳侯,因此得名“阜阳”,寓意为吉祥之地,象征着财富和阳光,也就是说阜阳这个地名里的“阳”和山水没有关系。好像姜子牙、 管仲、 鲍叔牙的故里就是阜阳,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感觉。阜阳还曾经有欧阳修、苏轼、晏殊在此为官,所以当年颍州西湖曾与杭州西湖齐名。
我去了颍州西湖。知道颍州西湖,是因为苏轼。去过苏轼的杭州西湖和惠州西湖,所以也惦记着苏轼的颍州西湖。
从颍州西湖的北大门进公园,有个标有“颍州西湖”的牌坊,空旷的孤立着,有些树、以及花,完全看不见湖的影子,而且没有围栏等景区标配,倒是有一标语“群芳过后西湖好”,想着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往里走去。百多米,有一标有入口、出口的栅栏,旁边坐着2个聊天的人,没有卖票检票,进去就好。还是没看见湖,倒是花儿多了起来,成片的黄色的非洲菊、粉色的月见草、山桃草,这些正开着的成片的花像是散落着的野花,给人一种天然的感觉。
然后,看见了雕塑“千古高风”,是欧阳修和苏轼。据说,1071年苏轼苏辙专程赴颍州拜望致仕后的欧公,师生欢聚二十余日,在西湖之上,把酒临风,剧谈赋诗,“湖边草木新着霜,芙蓉晚菊争煌煌”,为颍州西湖留下了值得永远铭记的华彩乐章。过雕像,依然是满山满岭的花,但看得见湖水了。原来,这个湖是原生态平原湖泊,不是辽阔的湖面,更像是宽大许多的河岔。苏堤是划分湖面的主要建筑物,地面标志着苏堤长为1680米,实际距离要长些,因为有“引堤”啊。走在苏堤之上,有红英桥、浸云桥等小的石桥,更有号称为欧阳修知颖时所建的“飞盖桥”。飞盖桥是一个廊桥,其特色是飞盖的每一横檩都刻有各朝代诗人吟咏西湖的诗句。
苏堤两岸是湖面,湖那面亦有亭阁,更有连片的花草树木。行走苏堤上,完全没有人工矫饰的感觉,更像是天然如此,花多、树多,加上鸟鸣叽喳、蝴蝶翻飞,亦热闹亦幽静。偶尔,湖面上有一两艘游船慢悠悠地划过……
相比其他两个西湖,我以为颍州西湖胜在幽静天然。据说颍州西湖,始于周,兴于唐,盛于宋,因为在阜阳城的西北,且阜阳在北魏以后称颍州,所以称为颍州西湖,曾与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和扬州瘦西湖并为中国四大西湖。北宋时,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先后知颍州,留下歌咏西湖的诗词文章数百篇。欧阳修盛赞“汝阴西湖,天下胜绝”,苏轼诗云:“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颖谁雌雄”。我没有考究过,不知道因为苏轼欧阳修才使得阜阳很有名,还是因为阜阳有名苏轼欧阳修才到阜阳。不管怎样,我到了今天的阜阳。
我还是从阜阳站离开阜阳的,走进阜阳站候车室,不知道是不是感情的因素,觉得这个不大不新的阜阳站很好:有超市,卖着旅者日常所需;有服务台,工作人员还很忙碌的样子,因为不算大的候车室,在这样不年不节的日子,居然有很多旅客。我还去了车站的厕所,厕所很旧,但相当干净整洁,配有厕纸,甚至还有干手纸,挺好。一直心心念念的阜阳站,在我有心的观赏下,真的感觉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