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代诗学讲座

(2025-05-28 16:58:10)
标签:

王先霈

读后感

分类: 阅读笔记


读完王先霈教授的《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这是一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来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学的丰富内涵的书。通过探讨诗学的起源、发展及其与西方的比较,揭示了诗学在文艺欣赏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作者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关键理论,如悟、才性、风格等,展示了这些理论如何影响和塑造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书中还探讨了创作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情感表达,揭示了自然景物、意境、兴观群怨等概念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此外,本书还分析了赋、比、兴等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并考察了叙事文学和戏剧文学的结构技巧。这是这本书推介的内容。

全书十五讲。第一讲什么是诗学,从诗学在西方的起源和变迁,讲到“中国古代对诗学的理解”。“学习诗学和文艺欣赏的关系”,介绍诗学概念,及理解了概念对欣赏文学艺术有什么帮助。第二讲“体物与尽己”,从“体验论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地位”,讲了道家的“体道和体物”、儒家的“尽己”(以己及人之意)。第三讲“神思”,从“文学家的思”,到“神思的基本涵义”“神思的几个特点”即超时空、虚构性、强烈的情绪性。我觉得主要是讲诗的灵感是存在的,但不是仅仅有灵感就有诗。第四讲“顿悟与渐悟”,“悟在诗学中的提出”“悟的达成的两种方式”“顿悟与渐悟的互相依存”。第五讲“发愤抒情与悲音为美”,“发愤著书说的形成及其根据”,即认为没有悲愤就没有好诗。第六讲“虚静与静穆”,虽然“悲音为美”,但悲中是无法成诗的,所以写诗需要虚静与静穆,读诗也是。第七讲“物色移情”,诗人是多情善感的人,对自然会有敏锐的感应,会因自然界的变化而生发喜怒哀乐不同的感情。第八讲“意境”是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九讲“辞达与意在言外”,语言明白晓畅算是辞达,而作诗又不能仅仅做到辞达,还要把诗意表现出来。第十讲“兴、观、群、怨”,这是孔子对于诗歌的社会功用的基本描述。第十一讲“赋、比、兴”是古人总结的作诗时的艺术表现方法。第十二讲“才性与风骨”会在诗作中体现出来,便是文学风格。第十三讲“本色当行”,即诗要有诗的样子,要用诗的语言写诗。第十四讲“写儿女之真情”,写诗要写出真性情。第十五讲“知言、知人、知音”,主要讲能让读诗、欣赏诗或者批评诗的人都能感受到诗意。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作者是在从诗意、写诗和读诗几种角度,结合历代的诗的实况来讲述自己的观点,而且是从诗学的纯理论的角度,枯燥地讲解的。似乎诗学是研究诗的学问,综合众多的诗的特性形成的一门学问吧,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和诗有关,但和写诗欣赏诗关系不大的一本书,简单地说,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说实话,我是喜欢诗的,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但我的喜欢是纯粹的叶公好龙式吧,对于诗的理论我完全无知,所以很想读读关于诗的学问,于是便读了王教授的这本书。读完了,感觉很凌乱,也更加自卑了一些,毕竟连一本关于诗学的书都读不好,还谈什么喜欢诗呢?可是,我能在诗里读到美,偶尔也能和诗人共情,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哪怕是号称喜欢诗的读者应该也可以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