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到的简牍

(2025-04-23 13:36:33)
标签:

读后感

随记

分类: 阅读笔记


在一本《人文历史》里读了许多简牍的事儿,很长知识,特记之。

所谓简牍是简和牍的合称,“简”细长,容纳文字多在两行以下,简多用竹做材料,有“竹简”之称;牍更宽,容纳文字在三行以上,多用木做材料,有“木牍”之称。

简牍时代的文房四宝为笔、墨、砚、刀,古代的文法吏员又称“刀笔吏”,原以为刀笔吏是以刀为笔的文官,即在简牍上用刀刻字,而事实上,从目前已经出土的竹简看,几乎都是用毛笔蘸黑色的墨书写而成,而非用刀刻。“刀笔吏”一说是指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史记》里的所谓“笔则笔,削则削”,指的就是笔是书,削是不书。

现在常用的“删”,“从刀册。册,书也。”“册”是竹简、木牍的象形,中间的一道横线如同细绳将一片片竹简系在一起,因此用刀去掉竹简中的错误即为“删”的本义。

目前最早的简牍遗存是战国时期的,而造纸术推广后的很多年,宋代时还有西夏文字书写的木简,也就是说,即使有了纸张,人们对简牍还是用了一段时间的。似乎造纸一开始并不是为了书写,而是为了做包装用。

到汉代,随着皇权强化和儒家经典地位的提升,简牍长度开始规范化。现在一般的汉简,其长度为23厘米左右,宽1厘米,厚度大约0.2-0.3厘米。汉尺一尺相当于23.5厘米。因为大多汉简长度是汉一尺,所以称“尺牍”。这就是书信称为尺牍的原因。

目前知道的两次简牍宝藏大发现是“鲁壁出书”和“汲冢竹书”。

“鲁壁出书”:西汉景帝三年(前154年),皇帝刘启将其子刘余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刘余“好治宫室苑囿狗马”,由于孔子故宅正好位于其王府旁边,他竟然下令拆毁孔子故宅墙壁,不料,意外发现墙壁里的许多竹简,此即为“鲁壁出书”。这次发现的书籍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礼古经》五十六卷,《春秋古经》十二篇,《论语》古二十一篇,《孝经古孔氏》一篇

“汲冢竹书”:西晋初年,一个盗墓贼在汲郡(河南卫辉)盗古墓时意外发现大量的散乱的先秦竹简。这古墓主人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魏襄王。这些竹简有《周书》,还有《纪年》13篇:它按照王朝先后及君主的次序,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历史,其中西周记到周幽王为犬戎所灭,而春秋以记晋国为主,战国则以记魏国为主,直记到魏王二十年为止。

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往往就是通过不断考古发现的只言片语来验证那些今天的遗存的。两次简牍发现,让我们对已知的历史又多了新的认知。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简牍40000多片。这本杂志里提到的简牍涉及《论语》《尚书》《诗经》《道德经》诸书,而且这些简牍往往和现在留存的文本有出入,甚至内容相悖。无妨啊,正是因为这些,我们才能不断发现和验证历史。

简牍里还有秦人怎么算圆面积,算除法的记载,在里耶甚至出土了“九九乘法口诀表”木牍。一方面说明古人事无巨细都有记录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人好早就已经有了算术等科学技术了。甚至还有人说,我们的历史即使在很早以前,就不是口口相传,而是以书来承袭留存的。

这让我更加崇拜我们的祖先!感觉今天的每一个词似乎都有曾经的来历,而少有无来头的。而且,我好期待商以前的历史有更多的发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读书和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