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可能是苍白的——聊聊意会式交流
(2018-03-27 23:41:26)
标签:
意会式交流 |
分类: 情感与性 |
巴西电影《尼斯:疯狂的心》
其中有好几个镜头,女主在事业上遇到压力时,她的丈夫,看上去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一边,静静地关注她、体贴她……
我是几个月之前在电影院看的这部片子。
家庭生活在整部片子中的比重极小,但印象深刻,是因为她和他并没有什么话。俩人不是通过语言来交流或倾诉。
当然,显然俩人也应该都是内向者。
但俩人很融洽,她确实从他身上获得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力量。
我称这种大量借助非词义信息来实现的交流,为“意会”式交流。比如一些肢体动作,表情,以及一种“超反馈”。
我用这个概念来说明“超反馈”这种交流方式:
本来最好是举一个话式的例子,但这样的例子比较难,其实能找到意会式交流对象,本身就很稀罕了,我之前有一个,非常典型,后来没了,呜呜。
我只能把它进行形式抽象:
比如A可以推出B1或B2,B1推出C1或C2……甲说了A,乙说了C1。这个过程中,词义信息是A和C1,但非词义信息是,甲乙两人都在脑中考虑到了B1和B2,并且乙还选择了C1而否定或无视了C2。这时候乙不需要问甲是否认同自己的主张,乙只需要观察甲的反应。如果1:甲接着C1的梗说D,说明前面的几个环节两人都是同频的,自然不需要多言。如果2:甲说应该是C2,乙就知道B1和B2的看法是有共识的。如果3:甲表现得一头雾水、或者跑题了,那么乙就知道B1和B2都没有共识,那就无法跳过这个环节。
能跳过一个或多个环节,把这些原本可能必须用言语确认的信息,变成各自在脑中无声演绎,而通过下一个环节的反馈,来递归确认前面环节的共识,我把这种称之为“超反馈”。它是意会式交流的重要途径。
意会式交流,前提是必须双方相互主动去链接对方的思路。它是交流这个行为上的抽离与代入。这是习惯上的准备。而另一层准备是,双方必须够熟,且对聊的话题必须够熟。为了达成这种准备,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会选择让对方说个痛快,这个过程中,你就了解了对方和对方所说的话题,下一步就可以意会了。
它的效果是,交流非常高效,几句话就能表达大量的信息,以至于旁听者不明就里一头雾水。
不知道读者朋友中有没有人有过这样的体会。
主动去链接对方的思路,和捕捉对方的字面意思,或捕捉对方的表情、姿势,等等,属于独立的一种交流模式。
聊完意会式交流之后,再说说亲密关系中的沟通。
该片中的女主和老公的沟通交流,显然效果显著,但言语极少。这说明了,言语还真的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当亲密关系中的两人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而变得焦虑甚至迫切的时候,其实,最应该想想,沟通交流的本质——不是言说!本质是,我的心中有你,我会按照你的思路去思考(链接对方的思路)。我只需要用动作或几句话,直接亮明态度,你就知道我已经知道了你的心(超反馈)。
试想,如果女主已经在外面受了委屈,消耗了大量的耐心和精神,回家想要求一个安慰,居然还要自己再费半天口舌废话一堆细节(也许有人乐意,但一定有人不乐意),这会是什么状况……
无间感将提供在探寻对方心意的时候的自信,而一致性将消弭误会。这句话是说,我们在使用超反馈的时候,还要看到另一个原则——“忌诛心”,就是一种猜度对方心思的习惯,但显然这种猜度是负面的。这种猜度不是无间感的体现!但有时候即便不是负面的猜度,也可能变成一种自以为是和想当然。一致性就是说,当一方察觉到对方反馈和期待不同时,要尽量即时清晰地表现出来,以便修正和再同步。
最终,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表面上,我们看到很多CP并没有什么话,各自拿着手机干着自己的事,但有可能TA们的心里都有对方,能够随时链接对方的思路和情绪。而有些CP可能一直不停在说,但可能都在进行一种非常自我的表达——自我中心、自我视角、自我需求……唯独无法链接对方的思路和情绪。
言语,在心面前,它可能会是苍白的!
其中有好几个镜头,女主在事业上遇到压力时,她的丈夫,看上去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一边,静静地关注她、体贴她……
我是几个月之前在电影院看的这部片子。
家庭生活在整部片子中的比重极小,但印象深刻,是因为她和他并没有什么话。俩人不是通过语言来交流或倾诉。
当然,显然俩人也应该都是内向者。
但俩人很融洽,她确实从他身上获得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力量。
我称这种大量借助非词义信息来实现的交流,为“意会”式交流。比如一些肢体动作,表情,以及一种“超反馈”。
我用这个概念来说明“超反馈”这种交流方式:
本来最好是举一个话式的例子,但这样的例子比较难,其实能找到意会式交流对象,本身就很稀罕了,我之前有一个,非常典型,后来没了,呜呜。
我只能把它进行形式抽象:
比如A可以推出B1或B2,B1推出C1或C2……甲说了A,乙说了C1。这个过程中,词义信息是A和C1,但非词义信息是,甲乙两人都在脑中考虑到了B1和B2,并且乙还选择了C1而否定或无视了C2。这时候乙不需要问甲是否认同自己的主张,乙只需要观察甲的反应。如果1:甲接着C1的梗说D,说明前面的几个环节两人都是同频的,自然不需要多言。如果2:甲说应该是C2,乙就知道B1和B2的看法是有共识的。如果3:甲表现得一头雾水、或者跑题了,那么乙就知道B1和B2都没有共识,那就无法跳过这个环节。
能跳过一个或多个环节,把这些原本可能必须用言语确认的信息,变成各自在脑中无声演绎,而通过下一个环节的反馈,来递归确认前面环节的共识,我把这种称之为“超反馈”。它是意会式交流的重要途径。
意会式交流,前提是必须双方相互主动去链接对方的思路。它是交流这个行为上的抽离与代入。这是习惯上的准备。而另一层准备是,双方必须够熟,且对聊的话题必须够熟。为了达成这种准备,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会选择让对方说个痛快,这个过程中,你就了解了对方和对方所说的话题,下一步就可以意会了。
它的效果是,交流非常高效,几句话就能表达大量的信息,以至于旁听者不明就里一头雾水。
不知道读者朋友中有没有人有过这样的体会。
主动去链接对方的思路,和捕捉对方的字面意思,或捕捉对方的表情、姿势,等等,属于独立的一种交流模式。
聊完意会式交流之后,再说说亲密关系中的沟通。
该片中的女主和老公的沟通交流,显然效果显著,但言语极少。这说明了,言语还真的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当亲密关系中的两人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而变得焦虑甚至迫切的时候,其实,最应该想想,沟通交流的本质——不是言说!本质是,我的心中有你,我会按照你的思路去思考(链接对方的思路)。我只需要用动作或几句话,直接亮明态度,你就知道我已经知道了你的心(超反馈)。
试想,如果女主已经在外面受了委屈,消耗了大量的耐心和精神,回家想要求一个安慰,居然还要自己再费半天口舌废话一堆细节(也许有人乐意,但一定有人不乐意),这会是什么状况……
无间感将提供在探寻对方心意的时候的自信,而一致性将消弭误会。这句话是说,我们在使用超反馈的时候,还要看到另一个原则——“忌诛心”,就是一种猜度对方心思的习惯,但显然这种猜度是负面的。这种猜度不是无间感的体现!但有时候即便不是负面的猜度,也可能变成一种自以为是和想当然。一致性就是说,当一方察觉到对方反馈和期待不同时,要尽量即时清晰地表现出来,以便修正和再同步。
最终,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表面上,我们看到很多CP并没有什么话,各自拿着手机干着自己的事,但有可能TA们的心里都有对方,能够随时链接对方的思路和情绪。而有些CP可能一直不停在说,但可能都在进行一种非常自我的表达——自我中心、自我视角、自我需求……唯独无法链接对方的思路和情绪。
言语,在心面前,它可能会是苍白的!
前一篇:婚姻中的醒悟——谈成长
后一篇:通过《后来的我们》说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