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醒悟——谈成长
(2018-03-24 20:25:05)
标签:
婚姻成长 |
分类: 情感与性 |
今天与一个朋友聊天,比我长3岁,提到她的成长。
曾经有过5年的鸡肋婚姻,对,撑了5年,我听了以后觉得如此漫长!老公不想和她说话,她说,是因为她总是以抱怨的口气和老公提要求。大概的逻辑和话式是这样的:我辛辛苦苦工作,为这个家付出那么多,你就不能帮我做个饭??
现在,她说,夫妻感情很好,她老公也愿意给她做饭,而且,他老公事业上从原来的瓶颈到平步青云。我看她,人很精神,气色很好,斗志昂扬。
因为她临时有事,匆匆散去,但她提到两条(我帮她总结的)经营要诀。为何是这些?因为我也听过很多人谈论自己的情感经验,但这两条相对是她特有的。
一、打心眼里欣赏对方、赞美对方,情人眼里出西施那种欣赏。
二、每天花20分钟,每周再单独花1小时,相互谈一下自己的小打算,事业上生活上等等。话式是这样的:我打算用三年时间在事业上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可能这三年要你多帮忙照看一下孩子了。她称之为“提供确定性”。因为很多时候是想帮对方而不知道帮什么怎么帮。
效果是:带来家人的感觉,因为被赞美而愿意听进话,因为有确定性,而知道自己怎么去帮对方。良性循环。
我和她在看重感受上,持相同的情感价值感,而且她也非常看重朋友之间的交流,并且我们都认为,所有的感情问题都是相互的,没有一方能够辞咎。就她老公来说,她的榜样,触动到了老公,启动改变的长谈是有效的。
她提到一个感受:男人比女人成长得慢。
我提到一个感受:虽然人和人都各不一样,但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要大大超过男人和男人之间的差异。她听了表示很同意。男人年轻的时候,成长确实比女性慢。但男人在当下男权社会下,没有多少逃避空间。所以,一旦碰了壁、吃了亏,他就会得到成长,如果男人逃避,比如赌博或沉迷游戏或酗酒,他就一定会得到恶评,要么是暂时的,要么是恬不知耻。而女人则不同,社会文化(尤其是东方社会)允许她们把自己视为弱势群体,所以女性若有受害者情结,可为大众所包容,而有些女性就可以利用受害者情结,来逃避内心成长的压力。(女性逃避成长的话式是这样的:我一个弱女子我容易么?我要生小孩养小孩我容易么?你大男人就不懂得让着点我?你还像个男人么?……)一个怨妇,在大众面前能换来不少同情。当然也能骗得自己的同情(自怜)。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持续成长的女人和停止成长的女人之间的差异。而人要成长必然要经历对自我的否定,每一小步成长都是一小次自我否定。这肯定是令人痛苦至少是不愉快的。有些人不愿意否定自己。这是芸芸众生人和人成长速度不同的一大重要因素。
个人一点不太成熟的感悟是,在婚姻情感问题解决的临界点上,其实女性发力要比男性发力要更容易有效,我所见的几个样本全部都是这种情况,女性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是两性战略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如果女性向男性施压,男性往往无可逃避,社会文化心理会站在女性一边,逼迫男性承担责任实现自我重塑。但是如果男性向女性发力,女性往往很容易通过受害者情结来实现自己的“心理建设”(实则心理防御),即维持原来的状态,最终问题无法解决要么终结,要么男性放低要求(往往体现为回避型反应模式),这样的情况我也遇到一例。这方面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多数女性天然在感受力上更加敏感细腻,同时,多数女性在表达的欲望、能力、手段等方面明显胜出多数的男性——即女性天然比男性更擅长沟通。
个人以为,成长的临界点,其实在于两点:看清成长的方向、在否定自我中体会到延迟满足。具备了这两点,才能踏上自觉成长之路。
我们两个都觉得聊得很同频。套一句滥俗的话:成长之路都是相似的,不成长之路却各有各的缘由。
然后,分开之前我问她一个在我看来耐人寻味的问题。我问她:你之前到现在的转变,是自己意识到要转变而去求知,还是因为别人或培训课的点拨而醒悟?她说是后者,也就是两年前的事情。她说她遇到一个朋友,没有劝她离婚,而是劝她去听课学习。而那五年的鸡肋婚姻,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孩子的羁绊,才没有说散就散。我感慨:确实,没有人能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举离地面。这坚定了我的成长路径,光实践不行,依然会限于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一定要多看多听多想多交流。而成长得积累到一个临界点,才能达到自我成长的境地。我说:“你是我的榜样。”
曾经有过5年的鸡肋婚姻,对,撑了5年,我听了以后觉得如此漫长!老公不想和她说话,她说,是因为她总是以抱怨的口气和老公提要求。大概的逻辑和话式是这样的:我辛辛苦苦工作,为这个家付出那么多,你就不能帮我做个饭??
现在,她说,夫妻感情很好,她老公也愿意给她做饭,而且,他老公事业上从原来的瓶颈到平步青云。我看她,人很精神,气色很好,斗志昂扬。
因为她临时有事,匆匆散去,但她提到两条(我帮她总结的)经营要诀。为何是这些?因为我也听过很多人谈论自己的情感经验,但这两条相对是她特有的。
一、打心眼里欣赏对方、赞美对方,情人眼里出西施那种欣赏。
二、每天花20分钟,每周再单独花1小时,相互谈一下自己的小打算,事业上生活上等等。话式是这样的:我打算用三年时间在事业上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可能这三年要你多帮忙照看一下孩子了。她称之为“提供确定性”。因为很多时候是想帮对方而不知道帮什么怎么帮。
效果是:带来家人的感觉,因为被赞美而愿意听进话,因为有确定性,而知道自己怎么去帮对方。良性循环。
我和她在看重感受上,持相同的情感价值感,而且她也非常看重朋友之间的交流,并且我们都认为,所有的感情问题都是相互的,没有一方能够辞咎。就她老公来说,她的榜样,触动到了老公,启动改变的长谈是有效的。
她提到一个感受:男人比女人成长得慢。
我提到一个感受:虽然人和人都各不一样,但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要大大超过男人和男人之间的差异。她听了表示很同意。男人年轻的时候,成长确实比女性慢。但男人在当下男权社会下,没有多少逃避空间。所以,一旦碰了壁、吃了亏,他就会得到成长,如果男人逃避,比如赌博或沉迷游戏或酗酒,他就一定会得到恶评,要么是暂时的,要么是恬不知耻。而女人则不同,社会文化(尤其是东方社会)允许她们把自己视为弱势群体,所以女性若有受害者情结,可为大众所包容,而有些女性就可以利用受害者情结,来逃避内心成长的压力。(女性逃避成长的话式是这样的:我一个弱女子我容易么?我要生小孩养小孩我容易么?你大男人就不懂得让着点我?你还像个男人么?……)一个怨妇,在大众面前能换来不少同情。当然也能骗得自己的同情(自怜)。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持续成长的女人和停止成长的女人之间的差异。而人要成长必然要经历对自我的否定,每一小步成长都是一小次自我否定。这肯定是令人痛苦至少是不愉快的。有些人不愿意否定自己。这是芸芸众生人和人成长速度不同的一大重要因素。
个人一点不太成熟的感悟是,在婚姻情感问题解决的临界点上,其实女性发力要比男性发力要更容易有效,我所见的几个样本全部都是这种情况,女性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是两性战略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如果女性向男性施压,男性往往无可逃避,社会文化心理会站在女性一边,逼迫男性承担责任实现自我重塑。但是如果男性向女性发力,女性往往很容易通过受害者情结来实现自己的“心理建设”(实则心理防御),即维持原来的状态,最终问题无法解决要么终结,要么男性放低要求(往往体现为回避型反应模式),这样的情况我也遇到一例。这方面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多数女性天然在感受力上更加敏感细腻,同时,多数女性在表达的欲望、能力、手段等方面明显胜出多数的男性——即女性天然比男性更擅长沟通。
个人以为,成长的临界点,其实在于两点:看清成长的方向、在否定自我中体会到延迟满足。具备了这两点,才能踏上自觉成长之路。
我们两个都觉得聊得很同频。套一句滥俗的话:成长之路都是相似的,不成长之路却各有各的缘由。
然后,分开之前我问她一个在我看来耐人寻味的问题。我问她:你之前到现在的转变,是自己意识到要转变而去求知,还是因为别人或培训课的点拨而醒悟?她说是后者,也就是两年前的事情。她说她遇到一个朋友,没有劝她离婚,而是劝她去听课学习。而那五年的鸡肋婚姻,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孩子的羁绊,才没有说散就散。我感慨:确实,没有人能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举离地面。这坚定了我的成长路径,光实践不行,依然会限于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一定要多看多听多想多交流。而成长得积累到一个临界点,才能达到自我成长的境地。我说:“你是我的榜样。”
前一篇:爱是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