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之爱,成全之爱
(2018-02-15 12:37:41)
标签:
成熟成熟之爱成长成全之爱自我之爱 |
分类: 情感与性 |
一直很喜欢看孟非的节目,包括他的《缘来非诚勿扰》。看这个节目有个好处,你能不通过亲身经历,就知道人和人之间,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个体差异之巨大。顺便吐槽一下,新版无论男方还是女方,年龄段总体偏低,并且区分度小。
说到年龄,就不得不说,有一些相对共性的东西,就是,过了某一个坎(通常是在27-32岁吧,这个时间是有生理意义的)之后,很多想法明显会变,也不知道是不是时代(成长年代)的差异,被年龄的差异所掩盖。
这些相对共性的东西,就是,颜值、年龄等外在,重要性快速下降;想要的和能得到的,开始接近;长辈的意见,不再关注;是否回复,是否看对方微信之类的鸡零狗碎,不再关注……看重内在,并且知道到底看重内在的哪些方面……
其实,无论男性女性,成长是个持续的过程,每个人持续的节奏、速度不同,但整体上,它不会止于成年或踏入社会这类节点。
但与“成长”(效果称为“成熟”)有关联的另一个词,叫“老化”。就是:和外界划清界限,把自己保护起来,把大量事物或信息归入会引发自己不快而需要回避的范畴,而获得让自己尽可能不改变或不再为别人而迁就的效果,我觉得也可以叫“壳化”。成熟和老化,两者在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有体现,但程度千差万别。
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为何过了某一个坎,想法会变?就是因为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自我否定。没有自我否定,怎么实现观念的新陈代谢?(详见《成年人的可塑性差异》)那不就变成了光吃不拉么?所以,没有自我否定的所谓“终生学习”,是雕虫末技的学习,是无关痛痒的“学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终生学习!
在男权社会结构下,女性要求男性更多的关照自己情绪,成为一种相对合理的诉求。但如果一个女性自小被如此(小女人心态)灌输,抑或因为原生家庭而在早年经常处于情绪剧烈波动状态,或其他更多更复杂原因,甚至因为基因……则这方面的诉求,会偏离人群均值。
其实,男性关照女性情绪,本质上也是“成全”的一种。和“迁就”不同的是,成全他人,会给主体带来价值感,这种愉悦会不断激励和巩固主体这么去做,即便不是如此,至少也不至于有委屈感。但有两个前提:一个就是主体要有同理心(详见《同理心与同情心》),才能收获价值感;一个是客体要有适度的期待(详见《多得一点和少得一点》),常怀感恩之心,才能给主体带来正面的反馈,让这个循环维持下去。两性间,主客体是相互的。
成全,是一种人生智慧,因为它直接打通了,行为,和我们生活的终极目标——意义和快乐。同时,它还是一种多赢(帕累托改进)。但在意识层面,它还是一种人生态度、行为路径。
“自我之爱”,是披着善意的奴役。自我之爱,具体说,就是:自我中心视角的、关注于对方是否在乎自己情绪与感受的、无法抽离而对关系整体进行经营和维护的……那种爱。它是,人性之自私,在爱情上的体现。而这种,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索取对方对自己的关照的动机,正是小孩子的动机。小孩子身上能看到人性的最真实的一面,它可以纵情索取父母对自己的奉献。并且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没有经过教化的小孩子,会呈现出非常自私的一面。同时,小孩子还可以“态度决定论”,通过耍赖——不顾已经造成的后果,说自己下不为例或我态度是好的,来祈求原谅。所以,我认为,自我之爱是幼稚的、反成熟的。当然,它也一定是反成全的。
但,有批有立。这样爱不好,那么,总不能不爱(我认为,爱无能,是对生命之美好和珍贵的亵渎)。所以,我觉得,可以在“自我之爱”的对面,去寻找答案。
“无我之爱”或“忘我之爱”,是圣人之爱,凡人无法切除自我,因那是不人道和反人性的!
但,从小孩子变成成熟之人,无非就是学会抽离自我,学会开始关注别人、关注大局、关注事情效果,节制、克制自己的情绪和任性,克制“我善意我就有理”的疚途(详见《[转载]先是让你感到愧疚,接下来,你就被操控了》),主动给自己的欲望划定边界,学会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达成某种谅解……
所以,我认为,凡人的成熟之爱,应该是成全之爱——成全他人,进而成全自己。如同:你尊重别人,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它必须秉持适度的独立和适度的自我,至少在中国这个樊胜美式悲剧(集体和血缘高于个人,个体的界限被外界轻易践踏和突破,最终个体被物化),还具有社会普遍性的大环境下,我们宣扬独立精神,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个注脚必不可少,是因为,如果没有适度的独立和适度的自我,成全之爱和迁就之爱,就没啥差别了。而迁就之爱,是自我矮化的不对等之爱,同样是反成熟的!
举个例子:
希望对方永远只记得自己,哪怕不是自己的,最好也不是别人的,哪怕自己没了,也希望对方终生不嫁娶的,就是霸道之爱,自我之爱,而非成全之爱。古代帝王或贵族的言行可以充分体现出人类本性之自私任性,TA们可以依赖体制(硬暴力或软暴力)来宣扬或强迫这些,极端表现就是殉葬,再后来则是贞洁牌坊。现代人没有这类特权,但有些人依然会逗露出这种潜藏在骨子里的欲念,即便要求不了别人,至少TA们也会通过要求自己做到这些,来表达对这种价值取向的某种程度的认可。
诚然,独占式的爱或相处模式,在人类面临巨大种群繁衍压力的那些年代,有其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这难道不是把其中一方或双方物化么?就像,因为不利于基因传播,而在伦理上,批判堕胎、丁克、同性恋……这是传统社会的行径,但不是后现代文明社会的行径!文明之所以文明,就在于人类的自由意志的彰显,个体的自由意志可以摆脱体制或习俗的枷锁,也可以摆脱基因的枷锁;人不应该是体制或习俗的奴隶,当然也不应该是基因的奴隶。是否繁衍自己的后代,或是养育别人的后代,或是完全不养育后代,都不过是选择项而已。
插:在西方的文艺作品中,为对方生孩子,是一种表达爱的极高境界,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前提——生,只不过是个选择项,我放弃了其他而选了这个选项,那是极大的意愿的体现。但在中国,很多语境或氛围下,并不具备这种前提。甚至很多人,把生孩子,当成是人生的必选科目的作业,这个作业是交给家族的,当然价值观内化之后,也就同时是为自己的需求而生。这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基因)和对家族(的基因)负责,但其实和表达爱的程度或境界,已经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了。更何况在中国,很多人奉子成婚,或者以生孩子作为巩固婚姻、套住对方、解决相处危机的手段,这不但和爱没关系,反而在这类动机面前,爱被矮化和功利化了。所以,在中国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中,生小孩往往是水到渠成的情节,“鸽子蛋”才和爱有关,即,是否愿意为对方花钱,才被公认为爱之境界的正确表达方式。这在西方文艺作品中,恰恰很淡化。
成全之爱恰恰相反,认可生活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取和占有(当然也不是繁衍),而是意义和快乐;不是输赢,而是舒坦。所以,你快乐我快乐。哪怕我不在这个世界了,那是我的不幸,但不应该是你的不幸,生命是上帝之礼,岂容为我而辜负上天之美意,唯愿你再续有意义的快乐人生。
说到年龄,就不得不说,有一些相对共性的东西,就是,过了某一个坎(通常是在27-32岁吧,这个时间是有生理意义的)之后,很多想法明显会变,也不知道是不是时代(成长年代)的差异,被年龄的差异所掩盖。
这些相对共性的东西,就是,颜值、年龄等外在,重要性快速下降;想要的和能得到的,开始接近;长辈的意见,不再关注;是否回复,是否看对方微信之类的鸡零狗碎,不再关注……看重内在,并且知道到底看重内在的哪些方面……
其实,无论男性女性,成长是个持续的过程,每个人持续的节奏、速度不同,但整体上,它不会止于成年或踏入社会这类节点。
但与“成长”(效果称为“成熟”)有关联的另一个词,叫“老化”。就是:和外界划清界限,把自己保护起来,把大量事物或信息归入会引发自己不快而需要回避的范畴,而获得让自己尽可能不改变或不再为别人而迁就的效果,我觉得也可以叫“壳化”。成熟和老化,两者在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有体现,但程度千差万别。
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为何过了某一个坎,想法会变?就是因为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自我否定。没有自我否定,怎么实现观念的新陈代谢?(详见《成年人的可塑性差异》)那不就变成了光吃不拉么?所以,没有自我否定的所谓“终生学习”,是雕虫末技的学习,是无关痛痒的“学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终生学习!
在男权社会结构下,女性要求男性更多的关照自己情绪,成为一种相对合理的诉求。但如果一个女性自小被如此(小女人心态)灌输,抑或因为原生家庭而在早年经常处于情绪剧烈波动状态,或其他更多更复杂原因,甚至因为基因……则这方面的诉求,会偏离人群均值。
其实,男性关照女性情绪,本质上也是“成全”的一种。和“迁就”不同的是,成全他人,会给主体带来价值感,这种愉悦会不断激励和巩固主体这么去做,即便不是如此,至少也不至于有委屈感。但有两个前提:一个就是主体要有同理心(详见《同理心与同情心》),才能收获价值感;一个是客体要有适度的期待(详见《多得一点和少得一点》),常怀感恩之心,才能给主体带来正面的反馈,让这个循环维持下去。两性间,主客体是相互的。
成全,是一种人生智慧,因为它直接打通了,行为,和我们生活的终极目标——意义和快乐。同时,它还是一种多赢(帕累托改进)。但在意识层面,它还是一种人生态度、行为路径。
“自我之爱”,是披着善意的奴役。自我之爱,具体说,就是:自我中心视角的、关注于对方是否在乎自己情绪与感受的、无法抽离而对关系整体进行经营和维护的……那种爱。它是,人性之自私,在爱情上的体现。而这种,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索取对方对自己的关照的动机,正是小孩子的动机。小孩子身上能看到人性的最真实的一面,它可以纵情索取父母对自己的奉献。并且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没有经过教化的小孩子,会呈现出非常自私的一面。同时,小孩子还可以“态度决定论”,通过耍赖——不顾已经造成的后果,说自己下不为例或我态度是好的,来祈求原谅。所以,我认为,自我之爱是幼稚的、反成熟的。当然,它也一定是反成全的。
但,有批有立。这样爱不好,那么,总不能不爱(我认为,爱无能,是对生命之美好和珍贵的亵渎)。所以,我觉得,可以在“自我之爱”的对面,去寻找答案。
“无我之爱”或“忘我之爱”,是圣人之爱,凡人无法切除自我,因那是不人道和反人性的!
但,从小孩子变成成熟之人,无非就是学会抽离自我,学会开始关注别人、关注大局、关注事情效果,节制、克制自己的情绪和任性,克制“我善意我就有理”的疚途(详见《[转载]先是让你感到愧疚,接下来,你就被操控了》),主动给自己的欲望划定边界,学会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达成某种谅解……
所以,我认为,凡人的成熟之爱,应该是成全之爱——成全他人,进而成全自己。如同:你尊重别人,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它必须秉持适度的独立和适度的自我,至少在中国这个樊胜美式悲剧(集体和血缘高于个人,个体的界限被外界轻易践踏和突破,最终个体被物化),还具有社会普遍性的大环境下,我们宣扬独立精神,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个注脚必不可少,是因为,如果没有适度的独立和适度的自我,成全之爱和迁就之爱,就没啥差别了。而迁就之爱,是自我矮化的不对等之爱,同样是反成熟的!
举个例子:
希望对方永远只记得自己,哪怕不是自己的,最好也不是别人的,哪怕自己没了,也希望对方终生不嫁娶的,就是霸道之爱,自我之爱,而非成全之爱。古代帝王或贵族的言行可以充分体现出人类本性之自私任性,TA们可以依赖体制(硬暴力或软暴力)来宣扬或强迫这些,极端表现就是殉葬,再后来则是贞洁牌坊。现代人没有这类特权,但有些人依然会逗露出这种潜藏在骨子里的欲念,即便要求不了别人,至少TA们也会通过要求自己做到这些,来表达对这种价值取向的某种程度的认可。
诚然,独占式的爱或相处模式,在人类面临巨大种群繁衍压力的那些年代,有其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这难道不是把其中一方或双方物化么?就像,因为不利于基因传播,而在伦理上,批判堕胎、丁克、同性恋……这是传统社会的行径,但不是后现代文明社会的行径!文明之所以文明,就在于人类的自由意志的彰显,个体的自由意志可以摆脱体制或习俗的枷锁,也可以摆脱基因的枷锁;人不应该是体制或习俗的奴隶,当然也不应该是基因的奴隶。是否繁衍自己的后代,或是养育别人的后代,或是完全不养育后代,都不过是选择项而已。
插:在西方的文艺作品中,为对方生孩子,是一种表达爱的极高境界,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前提——生,只不过是个选择项,我放弃了其他而选了这个选项,那是极大的意愿的体现。但在中国,很多语境或氛围下,并不具备这种前提。甚至很多人,把生孩子,当成是人生的必选科目的作业,这个作业是交给家族的,当然价值观内化之后,也就同时是为自己的需求而生。这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基因)和对家族(的基因)负责,但其实和表达爱的程度或境界,已经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了。更何况在中国,很多人奉子成婚,或者以生孩子作为巩固婚姻、套住对方、解决相处危机的手段,这不但和爱没关系,反而在这类动机面前,爱被矮化和功利化了。所以,在中国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中,生小孩往往是水到渠成的情节,“鸽子蛋”才和爱有关,即,是否愿意为对方花钱,才被公认为爱之境界的正确表达方式。这在西方文艺作品中,恰恰很淡化。
成全之爱恰恰相反,认可生活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取和占有(当然也不是繁衍),而是意义和快乐;不是输赢,而是舒坦。所以,你快乐我快乐。哪怕我不在这个世界了,那是我的不幸,但不应该是你的不幸,生命是上帝之礼,岂容为我而辜负上天之美意,唯愿你再续有意义的快乐人生。
后一篇:11年前春节期间的一次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