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得一点和少得一点

(2018-01-28 11:10:11)
标签:

幸福

分类: 心灵鱼缸
  人心的微妙往往令人叹为观止。
  举个例子。某人张三接到一个活,谈了个好价钱(可能是谈判的功劳;也可能就是对方愿意,如同接了个CEO盘),是行价的两倍。但是TA没有时间做。于是,交给了TA的朋友(或同事)李四——且以李四平常接活的价格(假定就是行价),且总之,李四知道了张三拿到活的原价。
  李四的感受到底是正是负,在于一念之差。
  第一种是,李四对张三心存感激,觉得张三自己做不过来的活,是交给我而不是交给别人,是对我生意的关照、对我能力的信任、是把我当可托付的朋友。所以,关系又进了一层。至于,张三在其中到底赚多少钱,李四视为张三的能力或运气,不关自己的事,这是“人际界限感”(把自己的和别人的,分得很清楚),在这类事情上的表现(此处不展开),李四觉得自己能赚到应该赚到的而没有吃亏,即可。
  第二种是,李四觉得张三把活转给自己是天经地义。李四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和张三什么都没做,得到的钱,一样多,觉得不公平。觉得张三如果原价把活转给自己,才是把自己当朋友,而现在是在我身上赚钱,我李四就吃“亏”了,是对朋友关系的伤害。李四心想:“如果把额外高出的利润,对半分(或只留介绍费),才是张三应该有的姿态;而把额外高出的利润全部独吞,则是张三的贪婪小气。”所以,事后,内心中再也不把张三当朋友,疏远、腹诽、甚至开始在他人面前偶有对张三的微词(比如找机会在那个客户面前说张三的坏话)。即交恶。
  第三种,李四觉得张三把活转给自己,愿感激;但认为张三什么都没做就赚到的钱,相当于在李四身上赚钱,李四受不了。觉得朋友关系不能有谁赚谁钱的情况。李四觉得:你张三如果把我李四当朋友——那么,要么原价转给我,我就当人情。要么,你找别人别找我,那我们的友谊依然君子之交淡如水。而现在,你张三这么做事,是把我李四当成外包商,好,那以后我们就只谈生意不谈交情罢。即友情降级。
  还有第四种,但,是有前提的:即未来能预见到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频率甚至多到这种情况占业务量的大头。李四可以采取一种更加建设性的处理方式,就是主动向张三提出自己的需求,看是否能组建团队,以合伙制原则处置未来可能的类似情况。这叫亲兄弟归亲兄弟,明算账归明算账;如果谈拢了,友情依然能升级。这种前提如果不具备,为偶尔的几次搞个合伙制,当然犯不着;但瓦解友谊,处理不当或遇人不淑,却只需一次!
  当一个人收到不同人给出的一百元馈赠,同时,知道对方的身家是亿万或一万的时候,会如何评价此人此事,颇见这个人的某种文化印记,也能间接粗略地判断出此人是否容易相处。
  一种未经统计证实的感觉是,南北方的义利观确实有很大的差异。北方人之间,经常本来关系还可以的两个人,经历了某件和利益有关的事情之后,反而内心相互之间都有了龃龉,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对方不仗义/领情。有些北方人甚至把“不要和朋友谈钱、谈钱就不做朋友”这样的话视为处事准则。人情社会的程度,确实,和看重态度的程度,成明显的正相关。并且,乡土文化(农业文明)和都市文化(商业文明)之间的差异,也有类似特征,而城乡差异和南北差异的叠加之后,差异就更加明显。我这么说可能不太准确,但对于我前半生经历的有限样本来说,确实能见出明显差异,只是不具统计意义,读者可以当成仅是一点个人的主观拙见。而,对于前文第一种心态,则更见一个人的自我调适能力或心理弹性。
  一念之差,感受迥异。心态决定感受。心灵的参照系、思维方式,则都会决定心态。而性格(比如心理弹性)、文化和阅历(包括原生家庭等),则影响心灵参照系和思维方式。

  两性情感上也是如此。
  一般刚开始谈的时候,万事皆好的感觉,来自于,两个本来陌生或虽然熟识但相互没有义务的人,对方为自己花的每一分钟时间、做的每一件小事、对自己的每一句认可和肯定、对方向自己的每一次交心和自我暴露,相比于谈恋爱之前,都是额外之所得,这些额外之所得,都将增加幸福感。所以,在两个人确定关系的前后,是感受最为美妙的时间段。
  但是,每一次额外之所得,在经历一次或几次之后,就可能被接受者视为是天经地义(就像前文的李四的第二种心态)。越是视对方如己,越是倾向于认为天经地义。对对方的期待或对感受美好度的期待,基准线将不断上调。一旦进入这个阶段,对方再花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沟通中出现共识、坦承隐私等,就不再能产生幸福感。而任何从对方身上少得到的,却会产生焦虑和不满,甚至可能上升为是怀疑“真心”出了问题。
  世界上没有只上坡不下坡的路,除非是断头路;同理,为对方在事务层面财务层面精神层面的有意无意的付出,不可能只增加不减少,除非是没有未来的感情。即便进入日常平稳态,生活也不可能如程序设定,没有起伏波动。如果算出不算进,一定感受会很恶劣,注定心生不满、焦虑、怨怼,演化出一段充满挤压和惊吓的感情。当然,也可能走向回避的演化之路。崩溃或枯萎的结局都是死亡。
  心理学上的研究,老早揭示出一个普遍规律,就是:人对于得到以后再失去,获得的痛苦,比得到同样的东西获得的幸福,程度上要大得多。“害怕失去”,是人性之本能。所以说,上帝要惩罚一个人,最狠的手段就是,给予TA很多,然后再全部夺走!能削减这类伤害的人,常被称之为“人情练达”,代表人物苏轼。正因为做到的难度大、稀缺,所以才受到推崇。这个话题与本文有关但不是主题,所以点到为止。
  为何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确实能确认至少对相当多人来说,领证前后心态上会有很大变化!领证之后,觉得对方做得再多都是履行义务天经地义,同时,另一面是,认为关系既然已经稳固且受法律保护,则经营上不需要像从前一样努力,惰性是人类的天性嘛,这种卸力几乎是无意识中就出现了。最终结果:对对方的期望没有下降、但对自己的要求下降了,两者居其一或皆有。领证只是个显性节点,其实即便数年不领证,其间也有隐性节点存在。
  人和人差异之大,令这种变化几乎在CP中不可能对称出现。在一开始美好的阶段,如果其中一方因为把对方视为己,则很可能导致视对方的付出为理所当然的心态的出现时间远远早于对方。性格差异、男女性别心理的差异,也会导致,其中一方,出现某些点上的理所当然的心态,会远早于对方。平台期和衰退期,同样会出现类似演化时差。一段对等(棋逢对手)之爱的感受是如何恶化的??……(援引自某知名恋爱漫画)“扇形”配“缺口球”的CP将面临一时之合的可能,唯有各自独立成长为“圆球”的“双球”CP才不用担心这类问题。但显然,“双球配”天然注定比“扇缺配”,需要拥有更多的界限感和独立性;况且,在巨婴遍地的本国,圆球毕竟稀缺……但可能,融合,应该是一种自然的副产品,而不应是一种主动规划。当然,在“度”上的把握上,可能各方尚有争议,真理前进一步就是谬误,但哪步算多,每个人的内心参照系不同又决定了答案的不同。明显跑题,此处不再展开。
  一点个人的主观拙见:或许,维护对等之爱比维护不对等之爱,难度大得多。现实生活中确实见到能穿越几十年时光感受不至于崩溃或枯萎的婚姻,往往都是不对等的,至少在很多方面是不对等的。开始阶段的情感质量高低,和相处的时间长短,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为相处确实不由爱情的浓度决定。爱情的生老病死和相处的生老病死,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情。即便可以有很大的关联,也不能就把两者混为一谈,如同爱情和性。
  智慧的人,往往对己克制。克制的内容是什么?TA不会任由基准线不断上调,TA会警惕地检视自己的心灵,得到得再多,持续再久,也尽可能以额外之喜看待之,对周围一切以及过往经历,充满感激之情——这叫摁住基准线——期待上调,不就是欲望上调么?同时,TA不会任由人类个体的自我(自私)本能——对己算出不算进,对TA人算进不算出;这话换一个说法叫:自己对待别人易记恩难记仇,别人对待自己易记仇难记恩。平常心背后其实也是一种同理心!
  豁达(通透、练达、超脱……),其实不过是不给自己添堵的另一种表述罢了。性格决定命运——在心理弹性这点性格特质上,确实决定了个体人际幸福感的抗逆能力。


  内向的人是否更容易检视自己的内心而容易具备独立获得以上认识的能力呢?——这话显然跑题了。

-------------------------------------
注:关于内心参照系的阐述,请移步《心灵世界的参照体系问题》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8bec7f0102xcqr.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