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情迁就崇拜 |
分类: 情感与性 |
比较
门第的比较,总会得出一方是高攀另一方。虽然这种不对称,多多少少是难免的,但在主观上反复强调,不论是挂在嘴上还是计在心里,都是隐患。身外之物(财富、权力、家族背景等)、心外之物(健康、身材、容颜、体力、能力等),随着时间注定变化,今日平等,明日就变成甲高攀了乙,后日可能又变成乙高攀了甲。心理账簿总轧不平,俯视者觉得亏,不乐意着力付出去经营;仰视者觉得累,一旦有翻身之日,判若两人,甚至加倍碾压奉还。
爱情,其本质是一种感受。这是非常私人的。而且,感受的优劣,只能用心去评价。心外之物介入进来,本身说明,心灵的感受能力残缺。
在决定结合前想清楚:能接受,就不计较,终生无视之;不能接受,就趁早散伙。
迁就
愿意为爱,自我改造,实质是迎合,本质是缺乏自我。自我挤压,终究会遭遇本我的强烈反弹。迁就是不可能持久的。自我挤压,算是羞愧感的一种,潜意识里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负面心理能量,而且负面等级最高,是一种自我厌弃,觉得自己够不上什么,不值得被尊重,觉得自己不够好……笑容越来越少,成长丧失动力……最终,迁就的一方,将成为家庭中,心理能量的黑洞。
你的迁就,还会掩藏你的真实需求,为对方了解你的真实想法,走入你的内心,设置了迷障。走入不了内心,如何经营爱情?
当一方的人格退缩、分离、崩解的时候,精神上的平衡,注定不可得。心灵上的差异,会逐年加大。抑或,最终,自我大反击,放弃迁就,一样打破一开始维系的脆弱平衡。总之,大厦必倾。
改造
我要这个家更好,所以,对方有不完美的地方,改造之。改造的实质,是一种俯视、碾压。本质,是改造者,对差异的不能容忍。改造,是将己方一套强加给对方,是依自我而行,显然是改造者,对人性的无知——改造一个成年人,是不可完成的任务。改造,只会将双方关系,推向对抗模式,家庭沦为劳改营或战场,亲密感无可附着。
没有人不愿意成长。与其说改造对方,不如说助对方成长。但,助对方成长,要先能够走进对方内心,理解对方的思想言行,了解对方的恐惧和焦虑,了解对方的羞耻和软弱,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动机。助人自助,才是可追求完成的一项任务,它是依对方而行的。
不好意思
比如,TA之前在某事时说了我一句(争辩、数落、质疑、嘲讽、责难之类)。TA一定是很不想我怎样,为了避免再出现这种情况,我在心里,划出一个缓冲区,今后,凡是可能搭边的,就绝不再前进一步。这种“某事”,可以是非常琐碎的家常,也可以是对某类话题的观点,可以是对方的心爱之物,也可以是对方的私密空间,甚至包括吵架本身。
这,实质是一种逃避和退缩,本质是一种自卑和怀疑(对亲密关系)。
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不用担心分手。往往,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有问题就可以吵得痛快淋漓,说话的时候,嗓门对嗓门,话说透后,和好如初,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因为,TA们之间有不可选择的血缘,不会见外,不会不好意思触怒对方。当大家都把自身的边界推到对方边界上,没有缓冲区,相互紧挨,亲密关系反而坚固。
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不用担心分手。往往,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有问题就可以吵得痛快淋漓,说话的时候,嗓门对嗓门,话说透后,和好如初,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因为,TA们之间有不可选择的血缘,不会见外,不会不好意思触怒对方。当大家都把自身的边界推到对方边界上,没有缓冲区,相互紧挨,亲密关系反而坚固。
怕触怒和得罪对方,是对亲密关系坚固程度的怀疑。设立额外的缓冲区,是为确保避免冲突。表面上是对亲密关系的呵护,实则,是退出对对方生活和思考的参与,是对亲密关系的拆除。天长日久,在心灵的旷野上划出一片片禁区——情感上的禁区、或相处模式上的禁区。双方的边界相互远隔,中间荒芜,心灵各奔东西。亲密关系碎片化,直至崩解。像对待外人一样对待爱人,相敬如宾,只会让爱人最终沦为外人。
自己扛
不想麻烦对方,怕麻烦对方,怕给对方带来负担,凡事都自己扛。隐瞒、保密、不说,只为不想让对方担当,哪怕心理上的分担。小到选购个东西,大到生意上的失败或债务。这是另一种见外,是让对方退出自己的生活或风险。这不是怀疑,而是疏离。
最大的可能是,从一开始,亲密关系就不够深,少了依恋多了责任,少了水乳交融的需求,多了公事公办的冷峻。两人不像战友,倒像是大企业内部的两个部门。分享,作为亲密关系的内容,并非仅仅是分享食物、分享财富、分享快乐……痛苦既然在生活中不会缺席,为何要在分享中缺席?
但问题还不在于这样的开头,而在于,一旦这样开始之后,被“呵护”的一方,存在感和价值感必将遭受重创。被隐瞒的事情越严重、被隐瞒的时间越久远,曝光后受到的重创越大。深深的疏离感,其深远影响,几乎等同于背叛。被呵护一方,往往在未来,哪怕面对新的感情,也留下缺乏信心、不敢全身心投入的后遗症。
朋友尚且以被需要为荣,更何况家人和爱人?但凡真爱到深处,必然想尽办法制造亲密机会。两个恨不得融为一体的CP,何必担心责任?当责任变成一个需要被关注的问题的时候,亲密关系往往可能就只剩责任了。
多半,会选择自己扛的,是过于自我的人,或过于好面子的人。前者,缺了点同理心,顾及不得他人的价值感;后者,居然想从爱情中索取优越感,而不允许自己输。
崇拜
崇拜往往需要以神秘感为先决条件,因为人无完人。当亲密关系建立之后,空间的拉进和时间的持续,都将暴露出大量不值得崇拜的特质,将原来的崇拜感逐渐稀释。
崇拜,这种高下悬殊的相互的心理位置,会次生出迁就、自卑、退让、比较等一系列爱情的毒素。
所以,由崇拜而相互吸引,这种爱情的结构,本身就隐患重重。更何况,崇拜,往往是精神世界不在一个层次的表现,自然,灵魂交融也难实现,亲密关系纽带残缺。
欣赏是要有的,欣赏应该走向爱慕,而非崇拜。欣赏是平视,崇拜是仰视。欣赏是同台竞技,崇拜是观众对明星。欣赏是惺惺相惜,是同时对自我和对方的肯定。欣赏提供尊重,爱慕带来亲昵。
综上所述,读者会发现,这些毒药,大多都和“差异”有关——不管是外在差异还是内在差异。
人和人之间不能奢求没有差异。但人和人之间必须追求可对话性。
最全面深刻的差异,可以导致可对话性的丧失,最终,让“沟通”这种本来的治愈矛盾的良药,都沦为新的灾难事件。那注定是无解之局。
但即便有可对话性,差异太大,也会让双方把大量的心理能量,耗费在沟通、磨合、修补上。同时,默契的缺失,却让亲密感的制造,力不从心。最终,爱意必然入不敷出,直至耗竭!
而差异小的亲密关系,即,相合度高的亲密关系,就可以让双方,把精力集中到建设关系上。一切都有了良好的开端,良性循环,不再困难。
一种可持续的爱情,对差异的要求,是有临界点的。爱情,并非万能,并非所向披靡,它是会被消耗、被中毒、被瓦解的!本文指出的,只是毒害爱情的一部分毒药而已。但被本文讨论的这几种心态,却有最大的迷惑性。乍看之下,都是正能量的、负责任的、积极主动的、建设性的,实则,似是而非。
既然谈到差异,大家可以看看本博主的专谈差异的一篇:
前一篇:心情诗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