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恋爱匹配之“三观”体系合不合?——差异的五个层次

(2017-03-01 00:06:26)
标签:

爱情

三观

分类: 情感与性
  常有人说:找个谈恋爱的人,首先需要三观相合。到底合些什么?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按着三观这个词的最初来源,当然是我们这代人耳熟能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解决“世界是什么,怎样运行”这个问题;人生观解决“自己想要怎样活”的问题;价值观解决“怎样判定好坏、合理与否,事物应该怎样”的问题。如果推而广之,那就没边了,不但政治光谱、方法论可以涉及,还包括什么是非观、科学观、文化观、恋爱观,甚至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但就我个人的感知来说,其实大众口中的三观,主要还是人生观价值观。
  按着大众通常理解的三观,三观合不合,真的很难确定吗?即使换作其他关系,比如朋友、同学、同事、客户、公众人物等,其实我们一般都相信自己能做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定自己和对方的三观是否相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定三观合不合是很容易做到的。
  除非是菜鸟(初恋)、小白、闪婚、一见钟情被激素冲昏了头脑,否则,恋爱双方不会蠢到无视三观不合而走到一起。比如一方很节俭一方很奢华;一方很灵魂一方很物质;一方很坦诚一方很油滑;一方乐善好施一方钻营揩油……这样的匹配基本上是快速散伙的节奏。这不是互补,而是不兼容。
  但即使大家都是“老司机”,通过自己的经验阅历,快速辨识了上述三观的匹配度,筛选出了合适选项,却依然不能保证在将来可以不分手,即使是在排除掉人品问题的情况下。
  一定是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需要匹配。
  按着从“形”到“形而上”的顺序。
  首先,是身体层面。虽然本文从三观引出,但身体层面却不得不提。
  无性之恋,若非客观条件(空间、年龄等)约束,就是该看医生了。恋爱,是必然伴随着性唤起的能力的,哪怕非异性恋。而性的相合融洽,所提供的满足感,又是爱情的重要滋养,有时候,甚至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缺失,而让亲密关系得以持续。
  身体的相合,也包括一些爱抚、亲吻这类亲昵举动,的融洽程度;以及对对方肤质、肤色、体味、相貌等的接受程度。最终表现为日常生活中身体亲昵的频率。但其实,性是核心,因为如果其他的差异不影响到性冲动的激发,那也证明了其他的差异的微不足道。
  性的相合,包括:在性生活中,是否尊重对方的意愿;探索身体,是否积极;时长、频率、场合、体位、各种尝试,是否有相近的需求;高潮是否随心所欲,等等。经营性生活,是经营家庭,在意愿和能力上的缩影。
  身体的反应,不完全被理性的意识所控制。内心的排斥,往往最先通过身体的反应来体现。诚如,《欢乐颂》中安迪对魏渭的身体的排斥。而两性亲密关系的崩坏,几乎都能够追溯到身体的疏远——如果这种崩坏是慢性的,那么身体的疏远往往是首发症状。而在疏远的过程中,谁是疏离、拒绝的一方,往往则揭示了:谁最先对关系进行了质疑和不信任、谁最先放弃了关系的建设、谁最先消耗了感情。
  身体是一面诚实的镜子——尤其是女性的身体。因为女性往往是“性”“欲”合一,甚至“性”先于“欲”。男性有可能有假象,因为男性往往“欲”先于“性”,他们更容易做到:单纯出于“欲”而主动进行身体接触。但是如果是没有新鲜感的对方身体,男性的自身的身体反应,也会更加诚实一些。
  然后是,在事务层面,也有匹配问题。经常被举的例子有牙膏命题(先从尾巴开始挤还是随便挤)。因为类似的日常琐事不可调和而分手的,也相当一批。这只是一个例子。常言道:要想判断合不合,就一起来一场长途旅行吧。旅行检验法,其实检验的,也是事务层面的匹配度。因为旅行过程中有很多大事小事,计划中的事计划外的事,而且基本上事情总是在变化,既有内部协调也有对外“公关”。这种快速变化又难以掌控的情境,可以充分暴露个体的本能反应,而不是像上下班那样可以用习惯来处置,也不像约会那样可以用演习和隐藏来规避。
  事务层面暴露的个体差异,本质上是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兴趣爱好、习惯、能力、性格、教养。比如有人追求尽力而为,有人差不多就行;有人喜欢按部就班,有人喜欢率性而为;有人喜欢确定性,跟着前人的攻略走,有人喜欢不走寻常路;有人喜欢走遍看遍吃遍,有人喜欢溜达吹风晒太阳;有人喜欢领头,有人喜欢跟随;有人喜欢未知,有人回避未知;有人不惮公众下秀恩爱,有人喜欢羞答答关灯再来;有人随手垃圾,有人随身装袋;有人事先商量,有人任性自我……所谓的试婚,其实主要也是试这个。为何有些人做朋友可以,谈恋爱不行?做朋友可以,往往三观不是问题。谈恋爱就意味着亲密关系升级到共同生活的地步,就面临事务层面匹配度的挑战。
  在事务层面之上的,是价值层面,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例子,这本质上属于三观中的价值观,大众眼中评价“人好人坏”的标准,所谓“女要贤惠男要靠谱”的层次。但价值观相同时,世界观和人生观大体上也差不了太多,尤其是人生观。大家都很熟,就不赘述了。
  这种基于大概率事件的归纳,往往提高了快速判定的效率,但却误导了相当多人。最终会导致“明明两个人都很好,符合贤惠靠谱的标准,但为何还是会分手”的状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全面看待相合问题,正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在价值层面之上的,是文化/心理层面。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概念,心理通常是一个个体概念。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某个个体给自己设定或愿接受的社群规范。
  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忠”这个概念,有人就是觉得爱情要忠,是要通过减少甚至杜绝非伴侣的异性接触机会来实现,比如删异性通讯录之类。有些人是自己杜绝自己一边,觉得多说多见异性就是对不起对方,婚前打一通电话算是对异性朋友的临终告别。有些人是要求对方杜绝,觉得对方如果不配合就是有异心,每天检查社交软件通话记录。这是一种忠贞观。有些人觉得心灵出轨就是出轨。这也是一种忠贞观。我的忠贞观觉得忠贞不是事儿,诚实才是个事儿。情爱是一种烈度极高的亲密关系。如果爱是浓烈的,专一不过是顺其自然的结果,经营的重点应该放在维持爱的浓度上。由隔绝措施所造就的专一,本身不会产生爱,往往还会伤害爱。一个自信独立内心强大的人,不会怀疑自己对伴侣的魅力,他/她们会珍惜自己的魅力。忠贞观往往和三观与性格都有关。一个价值观看重金钱、地位、皮囊、他人评价的人,她/他的自信也就只能依赖于这些,这些东西要么是身外的,要么是先天的,比来比去,总有被比下去的机会,她/他对自己这个人的灵魂本身,是没有信心的。另外,性格自卑的人,往往也是对忠贞依赖隔绝措施的人。
  再比如说,有些人碰到问题(此处指两人间的矛盾、口角),觉得谈透最重要,不惜争吵也要把事情谈清楚,否则人都不舒服了。但有些人觉得:我不说,听你讲,等你把气撒完,这是我的涵养,也是对双方感情的呵护。甚至进一步的,有些人会回避话锋,从你眼中消失一会儿。这其实背后也是两种文化心理——前者是直接,后者是迂回含蓄;换个角度来区分的话,前者重事实(态度火爆一点失态一点都不如把道理说清楚重要),后者重态度。我觉得,这区别的原因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抑或是遗传的个性。另一种是后天的,恋爱经历带来的。比如如果有人不幸之前碰到的伴侣就是胡搅蛮缠或者喜欢抬杠、诡辩的,她/他就会建立一种条件反射,内心就反感争吵。但总体上,还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最大。我的态度是,如果真的不幸碰到抬杠诡辩胡搅蛮缠的伴侣,那是对方有“病”,得治;但是假如双方都是情商合格、可以理喻的人,那么,回避争吵是极大削弱倾诉的一方的存在感的,而且会有恶性循环。千万不要天真地以为消气了以后再谈,也能解决。我再设立两条边界——原则性的大事,从长计议,不用争,慢慢说,用几天几周几个月来沟通;争吵必须是非暴力,包括不能动手,不能冷战,不能打砸东西,不能人身攻击。
  再比如说大男子主义/女权主义,这个概念。有些人觉得男人说了算就是大男子主义,这样的人自然会把女人说了算的妻管严妻子称为女权主义。我说:实际上,女权主义是相对于男权社会的背景来说的。如果去掉背景,那么应该叫平权主义。关键在于改变女性物化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女性不是生殖机器,不是保育机器,不是家务机器,也不应为取悦男人或取悦兄弟或取悦社会而生,她们应该取悦的是自己。家庭内部分工(可不要当成仅仅是家务分工),性别分工应该让位于能力分工。比如,女人生育,不是因为女人的存在就是为了生育,而是因为男人生不了,但凡有一天男人能生,那双方一定要协商解决。这是能力导向的思维。比如,女人不是天生要主内的,如果女人社会活动经验更丰富能力更强人脉资源更广,那男主内女主外有何不可?银行卡谁来管?谁财商高谁来管喽,大不了各管各。女人干嘛学历工资不能比男人高?
  再比如,关于爱本身。有些人不能区分爱的是对方的人(他/她的所思所想),还是爱的是对方的条件(财富地位外貌等),抑或爱的是对方对自己的好。后两者本身是人之常情,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是否有必要区分,并只把真爱视为恋爱维系的前提?有些人是觉得要区分的。尤其是爱的是对方对自己的好,是一种感动,是一种过意不去,这种情绪能促进爱,但本身并不是爱。如果一方爱另一方,对方却只是因为感动而回应,这样的关系是有隐患的。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有时候歉疚也会成为在乎对方的起因,这时候爱会和歉疚混在一起迷人眼,后果和感动的例子一样。
  再比如,有些人,觉得相爱相处,互补是最重要的,相信结构之稳定在于互补,虽然对于互补的侧重有所不同,但相当部分看重互补的人,会去追求一强一弱的结构,比如有主见配没主见,强势配弱势,高能配低能,有钱配有貌,急性子配慢性子,粗心配细心,高智商配高情商,诸如此类。尤其是能力上的互补,往往一方获得优越感和掌控力,一方获得实惠和省心。而另有些人,会觉得棋逢对手更好。我对自我优越感不在乎,属于被打压着长大的人,喜欢的是棋逢对手的感觉。但我觉得:从恋爱和婚姻的结构稳定角度来看的话,并不取决于表面上的“互补”还是“相当”;而是,“补”的是哪些,“同”的又是哪些。如果互补的内容是会随着岁月而改变的,比如财富、容貌、能力、见识,追求互补就不能带来稳定。同样,如果棋逢对手是指这些的相当,那么追求门当户对同样换不来未来的长远稳定。无论是选择互补还是选择相当,比较的对象越是永恒的,未来就越稳定。比如“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本性”,这才是无论选择互补还是选择相当,所应该比较的对象。这方面如果有双向差异,但对方的优势对自己都有意义,且对方的优势是终生稳定而自己又无法学习模仿的,两人相互都是这种感觉,那才是真正能稳定的互补关系,是一种带来正面影响的永恒差异。
  再比如关于恋爱的次数。有些人觉得处男处女是好的,有些人觉得有经历的才是好的。我觉得:恋爱/婚姻是成长的途径,是校外之校。处女犹如文盲,有多次经历犹如考了多次级,如果是HR招人,肯定要后者不要前者。至于多少次合适,这个因人而异。有些人学得慢,一次考一门,只能靠多考几次;有些人学得快,一次考十门,顶人家十次。这个没有定数。
  再比如,关于婚姻。有些人觉得爱情是爱情,婚姻是过日子,在“度”上,婚姻是可以完全无爱的。但有些人觉得结婚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有没有爱。然后,在后一类中,有些人觉得结婚和维持婚姻是两码事,结婚是要有爱,但维持婚姻却靠别的(诸如生活的惯性、养育的任务、对对方的责任、对孤老的恐惧、完美主义、自尊、舆论的压力)。我是后一类中认为维持婚姻也是需要有爱的:爱可以淡一点,亲情可以萌生,但爱的稀薄是有底线的——至少仍能吸引对方相互亲近,对对方灵魂的在乎,这种亲密关系的浓度不能低于友情。而如果靠的既非爱情又非亲情,而是靠一些与亲密无关的心外之物,这样的婚姻犹如监狱。
  再比如,在核心家庭的三角结构(夫妻、母子/女、父子/女)中,有些人把与子女的关系放在最看重最优先的位置,有些人把与伴侣的关系放在最看重最优先的位置。这种优先级的差异,本质上也是文化心理。并且极大得塑造了一个家庭的基本相处方式,并影响下一代或下一任。把与子女的关系放在最看重最优先的位置的人,“自我”在内心中的份量较轻,会不惜以照顾或牵挂子女的时间精力,去侵占夫妻二人生活的时间精力。缺乏自己的生活,并形成习惯,当子女青春期或成年以后,就会感受到来自父母一辈的强大的干涉,人为造成双方关系的紧张和不幸福(包括婆媳矛盾),或者使子女沦为人格缺乏独立性的巨婴。这种文化心理在中国比较普遍。我是赞同西方的推崇自我的文化心理的。在这种心理下,通常都会把伴侣视为最看重最优先,除非没有爱了!假定爱情是存在的,伴侣才是那个可以走进自己内心的人,给自己精神支持的人,相伴终生的人。而认同理解支持陪伴,都是人类刻在基因里的本能需求!这些,子女可满足不了,或者只能满足于一时一事。为何中国有那么多无爱婚姻,甚至无性婚姻?就是因为这种婚姻里只有父母没有夫妻,伴侣双方都没有把爱情放在最看重的位置,两人都缺乏自我,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仅仅视为生殖和保育。在文化心理的大背景下,导致不同的倾向的原因,往往是原生家庭的示范效应。一个处处被父母干涉人生的子女,今后更可能去处处干涉自己的后代。而如果原生家庭的特性差不多的情况下,那么,一个说“女儿是自己的贴心小棉袄”的母亲背后,往往更容易是有瑕疵的夫妻感情质量!每一个和媳妇抢儿子的婆婆背后,都是一颗没有被丈夫真爱的心灵!每一个以爱自己孩子为找继任的前提条件的孤儿/女寡母,都有一个被压抑的自我!一个不尊重自我的文化,往往会缺乏人际的边界感,纵容甚至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干涉,最终导致群体幸福的损失。中国人是世界主要大国国民中不爱笑的群体,不是没有道理的。
  再比如,关于纪念。有些人,觉得亲人去世,应该把他的遗物保留下来,作为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感的证明,以及回忆和缅怀的载体,旧事旧人是可以倾诉也愿意倾诉的(当对象为朋友时)。有些人,觉得亲人去世,应该把他的东西带到他的世界去,避免触景生情,避免给生者的痛苦,应该不提旧事旧人。我说:中国文化是排斥负面情绪的,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认为负面情绪是错的。基于这种价值观,所以悲伤和痛苦是要避免的。西方文化是接纳负面情绪的,认为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都是正常的心理活动,都是有价值的,没必要去刻意消灭。两种纪念方式背后是两种对待负面情绪的态度。
  文化心理层面的个体差异,其实就是所谓的观念差异,但背后是文化。比如县城乡镇农村出来的人,责任感(特指对他人的责任)强人格独立性差过于在乎外在评价。比如,所谓婆媳关系,其实本质上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为子为夫的,是两个家庭的纽带,但关键是,他是和老婆一家人(这里的“家”指核心家庭,不是指家族),而不是和父母是一家人。在我看来,婆媳关系是伪命题。丈夫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自己家庭的独立性,他需要维持两家人合适的距离,他应该是两家人相处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在合适距离的基础上,婆媳两人相处,融洽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两人的个性三观等,这就没必要强求了。有距离,加上有分寸感,矛盾能大到什么程度呢?这不应该是通过“忍让”来解决的,如果通过忍让来解决,那么宽容一方往往成为委屈自我的受害者。在都市文化中走出来的人,婆媳矛盾往往并非最值得关注的话题。同样,东西方的文化认同也是导致文化心理层面个体差异的原因。我是比较领会和认同西方文化的人,现代和后现代观念消化全无障碍。其他的文化比如商人家庭和公务员家庭的文化就显然会有差异。商人中比如大企业和小个体家庭的文化也不同。总之,你会发现,文化心理上的差异,其实也是三观的一部分,尤其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是这层价值观,相比于前文提到的价值层,偏向于,以形而上来确立“该怎样”的命题。
  文化心理层面,每个人的秉持,往往藏得很深,不遇到事情,不容易暴露。除非你掌握沟通手段且有意识地去挖掘分析,或者被挖掘一方有足够的自我认识和表达能力。而差异一旦显现,也是最难消弭的。本身,很多方面的选择也没有绝对的对错(法律和道德层面),理念之差,往往只是稍好和稍差的相对区别。所以,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让人去重塑自我。何况真的能重塑吗?但这种差异一旦显现,且程度较大,那一定会极大降低幸福感,甚至导致恋爱/婚姻关系的崩解。为何现在有很多人重新审视“门当户对”的意义?如果是用门当户对来提高文化心理层面相合的概率,那我觉得确实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文化心理层面之上的是精神/灵魂层面。《欢乐颂》中魏渭和安迪之恋中的一些特点可作注解。这个层面已经完全脱离了谋生,也脱离了过日子;脱离了玩乐,也脱离了习惯。魏渭和安迪可以谈论宇宙、谈论数学、谈论艺术、谈论政治、谈论财经、品评名家。这个层面相合,要谈了能接得上。比如一方看完电影说,这部电影反应了怎样怎样的人性,或者导演哪些做得出彩,或者它和另一部某某有什么异同;另一方却引述了某个评论的话复述一遍,这就比较无趣,因为复述的东西是不是自己的东西?甚至,如果冒出一句诸如“黑人就是懒”之类的刻板印象,那就简直败兴了!把天聊死,不仅和聊天技巧有关,也和该层次合不合有关。再比如,如果一方是从事内容创作的,比如写写东西,另一方要帮得上,要能够提出建议,或者整理手稿,这前提都得是灵魂层面相合。
  这个层面相合,如果对方离世,甚至会有自己也生无可恋的感觉。中国式话语体系里面最接近的词叫“知音”,但我觉得知音还不够贴切,因为知音可以是单向的,可以出现追随与被追随的关系。而真正令人着迷的是双向的,相互启发,相互点拨,相互总结,然后一方都觉得对方很到位。
  灵魂相合背后,是世界观的相合,并且衍生出政治光谱的相合、方法论的相合、思维方式的相合、知识结构的相合;还有,心智(情商智商体商财商等)能力的相合;还有境界层次的相同;还有经历阅历的相当。其中“相合”并不同于“相同”。“相合”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相互认可相互理解——你了解到的如同我亲自去了解的,这样才能相互共享知识信息阅历能力等,如果完全一样,那是浪费时间。
  魏渭和安迪之恋最后没能善终,问题出在第四层,即文化心理层。倒不全是因为不同(两个个体不该追求一切的相同,但有些相同是必要的、不同会致命),而是因为不能互补。
  假如,爱情/婚姻中的两个人在五个层面都能达到足够程度的契合,出轨根本就不是个事儿。这样的CP,哪怕一方肉体毁灭,另一方的心中也永远都有对方的位置,而且是独享的。因为人的有限生命无法期待还有第二个相合的对方能有概率出现。这样相合的两个人在一起,任何一方都不会有欲望去再找一个,因为这是一件太令人值得珍惜的事情。防出轨犹如指间沙,只会越防越出轨,不如把精力放到判定和经营这种相合状态上。
  通常恋爱不能延续,都和随着相处,对对方了解的增加,而逐渐对这五个层次的判定不太乐观,而导致的。智慧的人,会设计高效率的了解路径,但智慧也离不开阅历。曾经沧海,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是什么,想要什么”。
  爱有激素主导的阶段,也有理智主导的阶段,而且最终总是要过渡到理智主导的阶段——不管当事人是感性的人还是理性的人。但如果当事人是理性的人,他/她有可能更快了解症结,对感情的走向有更大的掌控力(特别是双方都理性的时候),目的都是为了避免浪费生命。
  所谓不能相处,爱被耗尽,往往背后都是某个方面不能相合,差异达到了临界点——相合默契所增加的爱意小于差异所耗损的爱意。若出现此感觉的话,一定要检视一下五个层次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此时,一个差异更小的人进入当事人的生活的时候,更默契温暖的感觉会情不自禁的。背叛真的不是什么值得在意的事儿,在多数情况下,背叛,只是爱的烈度降低或耗尽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双方都很自律自尊,能避免背叛,但爱情一样会因为差异太大无疾而终。
  但最终的结果,还和每个人对亲密关系烈度的需求和耐受度有关。同样爱很淡或无影,但有些人就可以耐受,而不分手,有些人就不能耐受。两个人对此的需求差异如果很大,双方都会很痛苦,至少很别扭。这个差异属于第三层次——心理层面。

相关阅读:
  注:这两篇侧重于分析恋爱匹配的动力学问题,而本文则侧重分析恋爱匹配的静力学问题。希望我这个理性派视角的恋爱分析能够带给读者新的启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