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我主张废医验药?——关于中医的一次长聊

(2015-10-07 09:57:26)
标签:

健康

中医

中药

反中医

青蒿素

分类: 理性生活
  本文是电话聊天内容的事后回忆(意识流记录体),由于聊天双方有很多基本共识,所以不追求一文框架下论证的严密,主要是阐述和备忘。如果读者也能和我有一些类似的经历和共识,应该会有启发或共鸣。
  中医中有价值的东西,是能治病的东西,能缓解病人痛苦的东西,而不是能体现古代知识和民族文化的东西。这是本文必须事先说明的基本价值观。人命为重,医药更是如此。其他什么民族文化、传统文化,都是皮毛,在病人的健康生命权面前不值一提!拿纳税人的钱去扶持传统或国产的文化,尚可商榷。拿人的健康去扶持中医,如果只是因为它是传统和国产的,形同犯罪。所以在医学领域,要尤其讲也只能讲事实和数据!

  挺中医派的立论依据,因是国粹国学而挺,是走向神秘主义歧途;因被反中医派指责而挺,更是屁股决定脑袋的荒唐。挺,完全可以多谈中医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贡献。中医现在获得官方明确的支持,已经是在“朝”,再一副被迫害求拯救的样子装可怜,大谈情怀,姿态令人作呕。
  中医的贡献很多都是通过药物。继续坚定本人的废医验药的主张。当然,不是先废医,因为先废医,药可能难存。所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医的很多经验方,是有效果的。但由于目前挺中医派的主流是国粹派,重理论挖掘,不是走向中医西化(科学化)的正确道路,而是中医复古(神秘主义)的错误道路。中医理论特别是它的基础理论比如阴阳五行,说好听点是朴素哲学,说难听点是幼稚哲学,是人类在蒙昧时代晚期的思想产品,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完全是束缚了中医的发展,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戕害中医自身,为何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长期停留在两千年前?这是首因。本来这门学问在张仲景时代是起于实践,为了便于理解,找个理论附会,结果由于中国没能像西方那样经历实证主义启蒙,这附会的理论最后成了纲领,实践所对应的验方体系反而成了枝末。总而言之,就是现在的挺中医派,把中医的糟粕当精华,精华当糟粕。
  比如现在很多百姓层面的中医养生的宣传,很多都是基于中医理论而非验方。我们谈到了最近发生的附子鸡汤导致的7人死亡。这和目前民间的中医狂热大背景颇有反讽意味。追捧中医的人很多人其实对自己所追捧的东西是多么无知!
  目前重理论的中医宣传,给人(行外和多数的行内人)的感觉是,学好理论,就能自己根据病人体质和药性,用理论加以创设药方。行内人甚至以达不到这样的水准而认为是自己没学到位。但我们认为现实是这没有可能,真要敢这么做去试图蒙一个新的方子出来,如同拿小白鼠实验,极其不可靠不负责。
  以中医学校和中医院为代表的体制内的中医,虽然做了现代医学的标准化的工作,但在很多方面抛弃了中医的精华,并且为了降低中医生培养的难度和照顾中医药产业的经济利益,大量使用简单粗暴的成药处方、没有技术含量(似乎懒得挖掘。导致前几年好几起中药事故,都是出自成药。虽然危害堪比三聚氰胺奶粉,但事后却没有相应的惩罚和监管)工业化加工,或轻炮制和药性区分的机器煎制,消灭了中医的价值。但是理论复古所追求的古风中医中的很多技术(比如脉诊),又缺乏学校培养而大规模复制的可操作性。这本身就导致诞生于学徒时代的中医在后现代社会追求效率的环境下的尴尬处境。我聊到了两个在我身上有疗效的古风中医,他们可贵在经受了学徒时代的以及学徒式的中医训练。可惜,只有两个(当然,我看中医很少)。这正好印证了中医在治疗实践中的传统特征比理论中的传统特征,更有意义。而现在的复古潮流,尤其是媒体层面的谈论,却几乎都是追求理论复古,而实践层面几乎完全走样。我们还聊及了这两个的共同点,医生话少,写方子的时间长(斟酌加减和分量),而且,药方还特别长,没有少于二十味的(调理身体的药剂)。
  一个好的中医的养成,离不开大量有效的经验方。正确的道路,应该是围绕药方而不是围绕辩证施治。假如把它拆成中药体系(或者说治疗体系。广义的中药也包括一些器械疗法)和中医体系(或者说分析和解读体系),那么显然应该围绕药而不是医。辩证施治的正确理解不应该是基于古老朴素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之类),因为那时候的理论工具很匮乏。目前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理论工具(哲学的、分子生物学的等),并用这些理论工具来拓展中药体系的施展空间。这也是我所谓的废医验药中的废医的具体涵意(理论部分要完成替代,替代之后,中药将自然而然成为现代医学中的一部分,其实这部分本身就与现代医学不对立,青蒿素就是明例,但是中医粉在中医体制化之后依然继续在描绘一种被对立的受迫害状态,并且不检讨自己的原因)。我们列举了一些病历。
  我提出,对西医的鄙视或者说两大体系的相互鄙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类对自身身体复杂性和疾病复杂性的低估与对医疗手段解决问题能力的高期望。假如健康问题有100万种,那么西医能解决10000种,当然感觉它还有很多病治不了。但一百年前它只能解决1000种,这个体系(或者说所有科学体系)的优越性就在于此,试错和开放的内核,决定了它可以自发优化。至于中医,它又好到哪里去?别把那些自限性疾病算进来!
  西医对于病因明确的疾病,有优势,因为它的思路是针对病因的,试图解除病因。所以一旦找到途径,甚至治愈率可以达到100%。只是,它找到病因和解决病因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但是理论上,只要给予时间,它能发展到那一步。中医,我认为它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是在于它可以针对身体。它可以调节身体内的平衡,达到改变结果的目的。病态可以看成是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极限。它可以不依赖病因是否明确。注意,这个病因不是说一个病的确诊。而是细胞甚至分子层面的机制。我们知道某人得乙肝或者牛皮癣或者心肌梗塞,并不意味着彻底了解病因。只有分子水平的机制才对应我所说的病因概念。那么,中医是可以在不了解病因的情况下起效的。这让人类在西医的缓慢但卓有成效的从10000到1000000的进化中,有了更多对抗健康问题的选项。
  因为中医针对身体,所以它只能解决至少理论上有自愈或自限可能的疾病,包括癌症。并且优势在于那些病因在体内的疾病。人类自身的调节机制有零点调节和量程调节(拿物理概念类比),人体本身就可以在某些条件下重新调零和调量程。我们聊及了一些有趣的人体自发重建平衡的例子。治疗的过程就是刺激、帮助人体实现这种调节。为何说这是中医的优势?因为西医目前还处于抗生素时代,真正的分子和基因时代还没有来临,后者是走向以身体(细胞、体液)为核心的,前者是病原体为核心的。抗生素时代,显然对于解决菌类病原体,有强大的治疗可靠性。新时代来临之前,中医在身体调节方面的价值并不落后。
  中医中最有价值的知识都出自张仲景,而这就是一个处方大集锦。中医中的药方是和疾病有对应关系的,但是药方中有效和无效的混杂,有效的很多也失传。由于传统时代的传承方式,失传的可能性很多;而现代又由于中医振兴思路重理论轻药方(包括很多临床人士,依然把大量精力放在理论上),并且知识产权保护漏洞百出不能给人信心,科研体系行政挂帅。所以依然处于劣币充斥的状态,真正有价值的药方不能被突显、分析、推广。
  中医中的药方和疾病的对应关系中的疾病,和西医中的疾病,不是一个概念。这个疾病,可以看作是体内的一种失衡状态(这个观点电话里没提)。失衡的状态很复杂。失衡在治疗过程中,程度和方向会发生变化;失衡的维度也很多样,不同维度一起发生变化,并且不同人不同环境下的变化不同。所以要调方,而且调方因人、时而异。但这仍属治疗体系,而不是某些人视为瑰宝的理论体系。对于某些纯属于体内失调引发的疾病,或自我调节恢复能力低下的老人,这种调方很重要。对于病因相对单一、明确、外在的疾病,确实可以说,就是拿经验方,就可以治病了。但是经验方要有人收集、总结(去伪存真)、推广啊!怀念八十年代的师承氛围……
  中药体系只重视产业化商品化不重视疗效,还导致大陆的中药炮制技术正濒临失传,并最终动摇中医药的价值。我们聊及了现在的成药效果和传统煎制没法比,几近安慰剂。更别提那些误用药物导致的安全事故、以及原料被重金属污染所导致的健康隐患了。(因为在扶持中医的大方针下,政策对中药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是很宽松的,有效性的要求更是几乎没有)。我现在对成药宁可躲着,毕竟化学药还有相对健全的监管,不可控因素少得多。
  中医的诊断,并非有价值的部分。其效率和可靠性不如现代医学手段,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高度依赖操作者(医生)的感觉(感觉器官的敏感性与所受训练和经验),导致不能大规模通过培训而推广,这是另一个原因。当然,对于开中医诊所的人(这样的,显然就不属于中医院那群体制内的医生了),还是值得掌握的。会脉诊的医生确实可以让一个新上门的病人感受到他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培养患者的信任,这算是个用处。对于某些未经确诊的病人,中医手段的初步诊断也起到分诊的作用。对于某些经验方的选择和加减,也能提供借鉴的信息。我们聊及,在常规的治疗流程中,真正做对的事情几乎都是依赖于验方。我们说,真的是学理论不如背汤头歌(汤头歌中也不乏无效的)。
  总体结论就是:目前主流媒体的宣传或者两方阵营的讨论都没有到点子上。中医的振兴的思路是错误的,纠错方向也是错误的。中医的目前的处境和将来的压力很多都是这种错误下的结果,怨不得别人。中医是中国人的知识体系,自然本身浸透着中国文化的局限性和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所以这种方向性错误的形成,并非偶然,中医的大结局,也是内因所致。包括中国目前知识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内部裂痕加深,也体现在对待中医的两大阵营中。不过其实就我的体会来说,挺中医者口中说的消灭中医的势力,更多是夸大其词的矫情,这不是质疑中医者的主流。倒是对西医的批判,很多用到了极端的和不客观的描述(优劣高下很明显的情况下,非要追求价值平等,这算客观?)。最近两年,我身边听到的说不看西医看中医的人,已经超过了说不看中医看西医的人,年轻人也有。虽然说和做是两回事,但主流媒体和微信朋友圈中,推广中医的文字远远超过批判中医的文字,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追求和自身价值不符的尊重和认可,已经成了当前中医(其实也是整个传统文化界)最令人不安和引人非议的问题,尤其对于这样一个启蒙不足保守有余、理性不足盲从有余的民族。

  电话聊了三个多小时,又用了两个多小时记录。
  我把中医看成是传统文化,是国学的一部分,而且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当然,文化,它不是科学。说中医非科学,和要消灭中医是两回事,虽然也有些“中医黑”会主张废医废药,但我觉得中医需要去伪存真,进行科学化的大改造。在这个过程没完成之前,我反对以目前中医院的模式,实现中医进社区(目前的体制内的中医诊疗,无用功、安慰剂的意义占主导,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宁可把它作为民间个性化医疗或保健的一种形式。可惜,在目前的氛围下,我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期望的改造了。至于那种中医院里开着西药,更是别扭。这算是以中医院的名号安抚中医粉?还是承认西医疗效超越中医?中西医结合是政策层面相互妥协的产物,但它违背了事物规律,与中医西化貌合神离,形同鸡肋。承认中医的精华部分,并不需要中医坚持以传统和独立的形式存在于世(而这恰恰是多数中医粉的目标),它必须融合进现代医学,青蒿素全球的待遇就是最好的案例。(可惜中国还是生产不了成药,或者成药的效果太差,即使有现代技术。这说明药方、成份和有疗效的药是两回事,这又是一个大话题。)
  方舟子是个情商低得令人发指的人,但因人废言是我所不耻的非理性,他的态度,在事实和数据面前,显得无足轻重。反对中医的学界和医界人士很多。虽然经过高等教育但依然对神秘主义丧失辨析和免疫能力的人或情况也普遍存在。这次电话聊天,让我了解和确认了一些有关中医的事实,以便于我做出更加独立客观的判断。

*******************************
后记:
  由于类似语录备忘的写法,所以本文中心思想不够突出,我觉得有必要专门在此说明,以便减少阅读的误解,并帮助读者挖掘观点价值。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主张把整个中医药体系中的理论和实践部分进行切分。我们总是习惯于中医中医地叫,其实中医的字面意思更着重于我提到的理论部分。真正有价值的是“经验方”,简称“验方”,这是该体系能够治病的部分,或者说在医药层面的价值的立足点。另外的,其实不堪称医药了。作为同样来自大自然的食物,我服用中药,我觉得它能一定程度的改善我的体质,就和吃到优质和恰当的食物一样。在这个时候,这个所谓中药,和其他的保健品差不多,保健品,比如维生素或鱼油,都是一粒粒药丸,平时家人也会以药称呼之,但其实它当然不是药。
  在写完这篇之后一段时间,我才知道屠呦呦是从《肘后备急方》开始研究青蒿与疟疾关系的。这进一步证明了我的观点,因为《肘后备急方》基本就是一本验方集。其实若要以中医行医看病,必要的是要懂得伤寒杂病论,诸如此类的验方集,而不是黄帝内经这样的理论集。
  无论是我身上的经历,还是我所了解的那些被患者信任和好评的中医师的经历,都证明了我所说的。有些东西或方法能治病,被前人发现、验证、记录、传承,这就是需要验的实践体系,它的主体是验方。至于理论,我在正文中推测了它形成的原因,但它绝对和科学无关(和应用科学也无关),倘若真的当它是有价值的,甚至价值在验方之上,那就是歧途。有多少中医师,治好过很多病人,但他就是不承认是验方的价值,他只能治好验方能治的病,对于其他病,他开药,病人可以舒服,增加生存时间,提升生存质量,但其实是治愈不了的。可怜因为对于理论的迷信,这样一个中医师,居然叹息自己是没有充分理解理论,怪理论太高深了。这就是我写此文的初心。其实这样的中医师大可不必妄自菲薄。理论也是人构建的,如果一群人中绝大多数都无法透彻理解或用好这个理论,那只能说明理论本身有问题,它无法得到实践的检验,或者它逻辑有问题无法被人所理解。在科学领域,所有理论都得接受这种检验、拷问,确实有对外行艰深的理论,比如弦理论等,但对专业人士,它也是清晰透彻的。而那个叹息的中医师,可是自己也是专业人士啊。为何中医理论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时候,就是医生有问题?而对于药或者实践体系,我可不像某些说不明白的人,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人类的几乎所有族群,在进入现代化之前,都有一套自然疗法,我可没看出汉族的这一套有什么非人类的超越之处。非要把中医摆到别人上面,只会让我感觉民族主义强奸了学术,屁股决定脑袋。
  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后,我也有一些机会看到对中医讨论或表达看法的文章,我至今仍未发现有人专门提出类似我的观点。我坚信这篇文章及背后的讨论,是由价值的。希望对那些困惑的人,能有所启示。
 
  进一步的补充陈述,我想还是另立一篇吧,请读者移步:
《时方派?经方派?——再聊以科学审视中医药价值》
 《关于大剂量附子治疗特发性痛经有效的见解——兼谈中医的套路》
关于科学观,请移步
《价值观批判10:都和科学有关(上)你懂西方精神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8bec7f0102w7m1.html
《价值观批判10:都和科学有关(下)沦为抹布的“科学”一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8bec7f0102w7m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