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步之遥》姜文 |
分类: 商业观察 |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东西,就是一点点成功就容易积累起优越感,然后就像四合院一样封闭起来,遁入窄门。
之前有个很喜欢的导演。陈凯歌,拍《霸王别姬》的时候,惊叹;拍《无极》的时候,扼腕,这部据说是拍给未来的电影,到底会在未来的哪天翻身,你信吗?现在又一个自毁的,姜文。
导演在全球都是现代社会的思想家。哲学家影响力太小,文学家音乐家画家的表达手法太受限,唯有电影导演才是现世的思想家。那么,一个思想家,如果基于前期的成就或舆论的捧杀,就开始发酵优越感,太把自己当回事,没了深入普罗大众内心的能力,实在撮死。陈凯歌据说是开始了佛学思考,不知姜文是什么?他不是称站着赚钱吗?
其实《让子弹飞》让我没有惊喜,我能确定的是,姜文确实比多数中国导演要有思想和情怀,但那是因为多数太垃圾了。当然,现在多数还是很垃圾,所以《一步之遥》之后姜文仍然称得上相对有思想有情怀,但问题是,他真的不觉得要补课吗?
我觉得他对电影的理解已经有了问题。电影不是作者书写的纸,涂鸦拼凑出自己的中心思想。电影的功能应该优先考虑受众端。他既然要站着赚钱,包括《让子弹飞》中的商业元素,我觉得他不甘做艺术片导演或小众导演,所以一切怪罪观众欣赏能力的托词都是不成立的。如果说自己是小众导演、拍个作者电影,那也是打自己的脸,等于说自己商业片导演转型失败。
商业片,怎么能这么忽视剧情?他当务之急应该去好莱坞编剧班充充电。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中国文化缺乏哲学和人性思辨的土壤,所以中国很难出像诺兰兄弟这样不靠编剧班套路,就靠自己对人性和世界的理解来创造出一个精彩故事的编导。只要有人愿意像工业流水线那样尊重观众地去制造一个故事,也能胜出像于正那样的僵尸编剧,获得票房的成功。而我认为,只有票房的成功,才有可能再去考虑思想性。真正的好导演,就是连命题作文式的片子都能拍得票房和思想性兼得,如同《异形》系列,雷德利斯科特、卡梅隆、大卫芬奇,各自精彩,第四部差点(皮埃尔什么来着)。这姜文所谓的中国最有才情的电影导演,怎么就……要不,您再装逼,整个中国电影的水准要降多低才能衬托您的逼格?
但是,据说万达给《一步之遥》开了10亿的兜底票房。不知道万达操作团队怎么想的,电影投资在哪个国家都是高风险,难道就没有人对剧本进行风险收益评估?怎么这么轻易就送了一张高行权价的认沽期权?要么就是姜文刷脸成功了?
如果说姜文想隐讳地做个政治片导演,那么他怎么这么想不开呢?在中国,政治影响力最大的还不如微博呢。借电影影射社会或政治,和广电那帮人玩捉迷藏,讨个被阉还要赔笑的结局,何必呢?
唉,只能说,无论是拍电影的,还是投电影的,都太不成熟,你怎么能比看电影(掏钱)的还不成熟?可偏偏这次博傻游戏中,最最不成熟的,是投电影的那个。所以,姜文仍然站着把钱赚到了。两年以后或四年以后,姜文的新作品面对90后主力观众的时候,还有谁买他这个历史传说中才子的账?
附:
观影感受请看我的另一篇博文
《一步之遥》的遥远——观后再评姜文得与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8bec7f0102v9c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