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的遥远——观后再评姜文得与失
(2015-01-05 22:31:33)
标签:
《一步之遥》姜文 |
分类: 文艺评论 |
在被老婆明确拒绝一同观《一步之遥》之后,还是独自偷摸去看了。之前写过一篇博文,针对的是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评论。而本文则是很有诚意地就技术层面探讨得失。
不知道是否有删减,总之我是没看出多少政治影射,也没看出多少政治主张。片中大量引用了一些网上或历史上曾经被曝光过的经典熟语。如果说这就算是编导的影射和主张,我认为是糟蹋了政治题材片子的价值。new
money或old money的话题,在片中也只是影子。社会和时代在影片中就是一个背景,换了一样可以讲这样的故事。
选秀部分只用了30分钟左右的篇幅,在电影140分钟的总长中,尚可接受,但很多劣评指向这部分的不知所云。不能怪观众的耐心,确实,这部分在整个电影的主题中,总感觉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这完全是冲淡了主题。
我认为姜文确实是一个有想像力的导演,但以前他没有胆量或没有资本去如此肆意地运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来拍电影。而本片的超现实主义叙事充斥着观众的感官,远超他之前的电影,也超过了其他国产电影。我觉得他想要的和他能做到的,差距很大。本片的超现实主义叙事带有一种个人化的风格——一种冷酷严峻的幽默与狡黠的无厘头的混搭,而且这些超现实主义叙事很多就是一种随性的表达,非情节所必须,至少那样的篇幅不对等。但靠这个姜文显然还赚不到太多的喝彩。一般当影片呈现出来的东西不是主题内核所要求的,那么我会自动把它们归为是导演想要观众得到某种个性化的观影感受。在我所看过的数百部电影中,绝大多数是国外的片子。当我今天看《一步之遥》的时候,有太多的似曾相识,不但看到很多被一些影评称为“致敬”的桥段、场面、台词,还包括这种超现实主义随性的体验。原谅我的健忘,应该不仅是吕克·贝松式的。国外有不少显然是小众电影,但导演也手痒喜欢玩点意识流,“出神”一下。
就连整个故事情节都似曾相识。舒琪有性二十年,却得不到姜文的爱,几近崩溃,但最终以死,才唤醒了姜文对爱的思考,进而突然间良知都开始发现。姜文开始忏悔、救赎。本质上,就个片子的主题内核就是救赎。但是救赎题材在基督教文化下,太常见了,所以我就觉得似曾相识。片子开头还引出了选择,不管外界的社会背景或遭遇,人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的,这选择的话题也是典型的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下的产物,同样在西方电影中稀松平常。但一部描写中国人的中国产电影中,居然包藏了这么个内核,极不自然。姜文的角色一点都不像中国人,而是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后的耶酥;倒是葛优和洪晃的角色具备相对完备的国民性。这部电影对改造中国观众的思维方式,不谛是一种真诚的努力,但却因此而显得不伦不类。而且,救赎的叙事是从接近一小时之后才开始的。观众在前一个小时中种下的心理预期被颠覆之后,成为严重的观影包袱。观众总是会去前后对比的。
即使说是影评走极端,但显然劣评也超出了一部正常佳作的合理水平。如果这是年轻导演的考试作品,显然扣分的地方很多(可圈可点的也是有的)。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部片子显然不是菜,很小众,很个性,很作者。对于阅西片无数的人来说,这片子算作者电影吗?怎么满眼都是似曾相识?作者自己的东西在哪里?别说“致敬”,真有事要讲,电影的篇幅资源极度有限,哪有功夫供你致敬?不如说抄袭填时间实在。所以,估计也只有那些看过的片子不算很多,但用心用脑的观众,才能给出高分。
总体上我归为情感片,以爱为名,以死救赎,我是个会主动调整预期去迎合影片以免自己干坐两小时的“乖”观众。所以我看进去了。其实电影很沉重,结尾鼻子都酸了,眼睛湿湿的。如果说结尾如此阳光灿烂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反讽,姑且不去追究。那么姜文的旁白能不能有点力度?那种像老师面前认错的学生那样的腔调,我没觉出表现了什么主题,至少用姜文最擅长的那种带点痞气的腔调也行啊。还有,周韵救人为何要开枪惊动别人?这个我觉得就不是超现实主义的随性了,而是对角色智商的高度不解了,进而怀疑是不是编导想要急着结束故事?哪怕换姜文抢过枪来打响,都比周韵开枪更合理。至于片中给出的理由,居然是为了“让安南人没事”,这一点都不符合武六的身份定位。
对姜文导演的评价,总结说,就是有想像力、有才情、有个性,但是拍商业片还不是块料。太注重个人表达和玩弄技巧,忽视了挖掘真正商业片的精髓,不迎合观众,其实可以认为就是对观众的不尊重。所以姜文不适合说“站着把钱挣了”这话。倒是郭敬明能拍着胸脯说自己“钱挣老多了居然还站着”。另外真心建议编导应该干脆把本片改编成歌舞片,其实中间大量非歌舞部分完全可以用歌舞的方式来表现,这样,观众的预期会改变,就会容忍情节注水,也对得起这么多外籍舞者华丽丽的表演。是因为演员和编歌编舞方面的瓶颈吗?
后一篇:只谈《杀手乔》的结尾(大量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