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豆类中短期行情的再剖析——接下来要关注什么?
(2012-09-12 15:39:29)
标签:
压榨豆粕猪肉南美天气食用油 |
分类: 行情盘点 |
我在8月31日《近期豆类行情提示》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8bec7f0101cfcz.html一文中提到了空近多远的套利机会,理由是美国开始收割,基差走软。
在6日《豆类、钢焦、国内外宏观形势展望》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8bec7f0101cvcf.html一文中提到了豆类的头部特征,是基于收割期农民及市场的心理预期与月间价差的印证。
在11日《海关数据出炉,豆类空头需留半分清醒》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8bec7f0101d7kx.html一文中提到了缺货导致近月逼仓的风险需要警惕及其应对措施,同时重申了对远月豆类的长线看空观点。需要指出的是,和8月31日的套利不同,这次多1月的建议是基于M1301本身的基本面,而非以价差为交易标的的套利。前者应该根据合约自身走势止损止盈,后者应该以价差走势止损止盈,且两腿需同时进退。
也许豆类长线空头的真正机会在于M1309诞生后,逢高空进去。但中短期有些时间窗口值得大家关注。
一、关注美豆收割。
美国新豆预售量,中国已经有1123万吨(截至8月23日),当然,后期还能进一步增加。若这些预售的点价时间是在8月,那未来这些大豆到港后的成本会很高,并且即使美豆后期再度回落,也难以直接降低进口大豆成本。真正能够用上低价豆的,只能是13年2月之后的事了。这与1月豆粕有逼仓威胁而5月没有,相印证。但若这些预售的点价时间在更早些的7月,则实际成本可能也没有盘面那么高。这也是我认为国内压榨利润的真实情况在外界而言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缘故。
期货的市场指引往往是远期,即使基本面也是远期基本面。所以,美国新豆上市导致的回落行情,仍会导致基差的波动,这个基差波动在国内反映到M1301-M1305,个人认为500是一个大概率的下限,400是极限下限。由于后期进口量下降,国外对国内的联动影响将减弱,基差同样如此。这波回落行情的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它对价格的压力起于新豆上市导致短期供应的兑现,将随着新豆上市量和11/12年度期末库存量的最终确定而结束。市场到时候将重回需求,同时转向南美播种。美国国内需求历史资料显示即使在大灾年也保持稳定,中国仍有增加采购的可能,所以届时需求的利多概率较大。今年由于大旱,农作物生长期普遍缩短,收割提前开始,导致前期新豆供给释放较快,但后期随着收割提前结束,这波收割行情也将提前结束。所以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美豆收割进度,适时堤防市场关注点的转向。
二、南美播种的进度和天气条件
市场之所以对南美高产有高度的预期,是因为厄尔尼诺现象将替代拉尼娜现象,给美洲带来降水丰富的天气。在高豆价的激励下,南美农民可以提前展开大豆播种以博取最大收益。但在水浇地比例较低的南美,只有降水提供播种底墒,才可能实现南美农民的早播计划。反之,一旦厄尔尼诺发展停滞或倒退,南美雨季未能如期提前,市场预期落空,将对远月豆价有支撑作用。而且目前巴西新豆预售比例也很高,如果仅仅是恢复产量,南美新豆基差进一步下行空间也有限。如果单纯在远月合约上打压,依据不足,空间不够,借近月拉涨布空才是王道。
历史上,流畅的单边空头走势,往往很难由一个风调雨顺的天气预期造就,而是由实实在在的现货供给造成。去年秋的那轮下跌就是个例子。天气行情,往往曲折反复,个人认为,美豆收割行情之后的南美播种行情也将展现这个特点。所以即使做空远月,也不妨在波段中滚动。
三、关注国储大豆拍卖情况
每周的数量,特别是拍卖的结束时间,成交率,成交价格。当然,目前拍卖氛围平稳,与进口豆的价差,让国储豆100%成交也毫无悬念,但在成交价格上、拍卖持续时间上,的变化,值得关注。我在此暂不展开了。
四、国内饲料行业
以上对供给方面进行前三文未及的展开,接下来对需求方面也作个补充展开。
从去年起,以武钢养猪为标志性事件,规模化养猪兴起,在猪肉价格上涨周期中,一方面带动国内猪存栏量增长,进入新的三年景气周期。另一方面,在规模化养猪挤占原来中小农户养猪的模式转变中,配方饲料实用比例也提高,我称之为猪的“消费升级”。猪的存栏增长加上猪的消费升级,共同导致饲料产业进入产量快速增长的时期,今年9月饲料产量有可能超过10年同期30%以上。
再说说季节性因素。饲料产量高峰基本在每年的9月,随后随着水产料的萎缩产量快速下降,到春节前的猪的屠宰高峰时,猪料也快速萎缩,饲料产量达到全年最低点。根据历史经验,1月和当年度高点相比,产量降幅可超过1/4。
还有个问题需要关注,高成本对养殖业的需求抑制,真正的体现还是要看有没有提前出栏之类的杀猪现象发生。否则,9月前生产的仔猪,总是要最终进入9月开始的为春节旺季准备的新一轮入栏高峰。饲料采购的总需求在高价位下只发生时间上的分布变化,并不能改变大局。
五、猪肉进口数据
每进口100万吨猪肉,可节省420万吨饲料,其中节省200万吨豆粕。关注进口赢利窗口打开情况和进口规模。在此暂不展开。
六、政策方面
从最近一次成品油调涨的情况看,发生在调价窗口第一天,且幅度高于市场预期近10%,这种政策倾向反映出,决策层借最近CPI数据回落,有意把一些涨价政策用足用满。目的不外乎是通过某些产品的涨价来提升该行业的盈利情况,扭转当前实体经济盈利普遍低迷的现状。那么在养殖产业链中,最可能做的就是调涨食用油价格。食用油价格在CPI中的比例不及猪肉。但效果是,通过调涨食用油价格,改善压榨行业盈利,增加压榨行业开工积极性,减轻压榨行业提涨豆粕价格的压力,进而减轻饲料行业的成本压力,最终减轻养殖行业的成本压力。调涨食用油价格具备可操作性,效果又好,值得期待。
总之,从下游需求分析来看,多空因素交织,不确定性大。
最后,根据本人的经验,由于现在是1月是主力合约,而显然,1月基本面难以承担一波流畅的、单边的、有幅度的下跌行情。所以,在1月依然是主力合约的日子里,不宜期待豆粕有像样的跌幅。
今日收盘后,1月一改往日减仓移月的趋势,又大幅增仓,反而是5月小幅减仓,我们需要警惕主流资金提前布局“后收割行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