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网友论金融市场本质(对话体)

(2012-09-11 11:33:38)
标签:

价格

寡头博弈

操纵

场内交易会员

lme

分类: 财经观察

[匿名]新浪网友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
2012-09-07 17:57:07
     很佩服楼主的渊博知识,
1请问楼主外汇是不是被一个超级大主力所控制,还是行情不被主力控制?
2我认识的外汇投资者都是赔钱的,爆仓的比比皆是,请问楼主那么是谁在获利、?
3你觉得外汇和期货最大的不同点是?
  你回复说:2012-09-07 23:09:17
  名词解释,主力:主导力量。通常主导力量是一种群体行为,集体无意识行为。当市场越成熟,流动性规模越大,参与的个体数量越多,参与资金的来源和性质同质化越弱,则这个市场的非线性特征越明显。外汇现货市场及其衍生品(外汇期货、外汇掉期)市场是全球成交量最大的市场,每天都有几十万亿,而且24小时全球化交易,没有市场隔断,是操纵难度和操纵成本最高的市场。即使以国家之力,往往也会失败。我认为,基本可以忽略主力控制的影响。如果外汇投资者能够摒弃这种主观意志主导市场的认识,彻底地跟着市场趋势走,是有可能赚钱的。而我这种,属于外汇方面的基本面为基础的中长线交易,倒是个人投资者极少采用。因为外汇保证金交易的魅力是高杠杆,中长线交易不可能仓位太高,这样资金利用率就不高,有违保证金交易的初衷。

  全球外汇交易中,占大多数的是外汇掉期交易,是银行之间的交易,其目的是转移风险,目的等同于期货中的套期保值。个人投机者在其中顶多起到一个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润滑作用。银行在外汇掉期中的盈利或亏损,是其经营过程的一部分,被其经营活动中的其他盈亏所冲销。

  外汇和期货,应该说是外汇保证金交易和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从形式上没什么太大区别。都是T+0的双向市场。但操作中还是能体会到一点不同的。其一、外汇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更高。其二、外汇市场波动受宏观面、政策面、消息面影响更大,而且可能是万里之外的一个消息,也就是不确定性更大。其三、外汇市场是真正的双向市场。期货市场虽然也有多空,但顶底不同,底部有成本可参照,顶部则可以无限高,但实物商品总量有限,所以常有逼空行情。长期来看,大宗商品期货的走势可以明显看出顶底区别。外汇市场交易的是货币对,是一个相对比值,无所谓实物成本,无所谓顶底,上下都可无限,真正的在云端漫步。
  总而言之,外汇交易对交易者各方面的素质要求都更高。

------------------------------------------------------------------------

[匿名]新浪网友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
2012-09-08 19:02:38
  谢谢你的以上回答,
1请问尊敬的楼主期货合约的第一个交易日的价格是如何产生的?
2能从连续合约上看出合约的首个交易日吗?
3你接触过做外汇稳定赢利的人吗?。
  你回复说:2012-09-08 21:57:17
  交易所负责调研和标准合约的设计,并商定交割细则(包括交割标的、交割方式、指定交割库、升贴水等),报证监会批准,证监会批准后,交易所可以确定具体的上市时间。但国务院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让上市胎死腹中,或延期。
  交易所一旦确定具体的上市时间,通过媒体对外公告,同时在临近上市日之前的几天(通常不会早于一周),会确定上市品种每个合约的基准价,和当日涨跌停板幅度。基准价通常参考交割标的的现货价格,加上月间持仓成本、交割成本、升贴水,算出某个月份合约的基准价格。
  市场在开盘之后,基准价的涨跌停板范围之内交易,撮合成交,成交价构成该合约的最新价。
这个是合约上市的第一个价格。但合约交割后,变成下个年度的同月合约,再次重复这个过程。而连续合约,会把不同月份主力合约拼接在一起。
  国内品种的连续合约拉到最初,就是首个交易日的价格。应该都能看到吧,也许有些合约历史特别久远,不知道有没有因为行情软件不提供久远数据而例外的?我还没注意到有例外。即使有例外,这也是行情软件的问题。
  我身边接触的外汇圈子的人非常有限,因为目前这还不是我的主要精力方向。间接的听闻是有的:某某做外汇不错什么的。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某一次行情中赚到钱,甚至成名,但稳定盈利就不是一回事了。我们这圈子有句话:没见过账单,就别太当真。
  个人认为,投机是个零和博弈市场(不算交易成本),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金融投机都是一群人精在参与,每个人都必须在战略上认真对待、全情投入,才可能有一线胜机。外汇市场,无论是微观到分秒,还是宏观到周月,其行情动因都是极其复杂多变的。你看消息吗?一个消息来了,前半小时一个方向,然后就掉头了。同样的消息,这次这样,下次就掉头了。你做技术面?呵呵,你能跑得比量化交易程序还快?有时候好几个程序在背后运作,你看着可能就是一个头部,否定,再一个头部,再否定,就是另一个狙击型算法在应对,你要是以为是人为在操纵,呵呵,那你想一辈子想破头皮都想不出东西。
  金融投机论难度是金融界皇冠上的明珠。作为交易者我希望市场里的菜鸟越多越好。作为网友,倒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进场做肉鸡。

----------------------------------------------------------------------------

[匿名]新浪网友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
2012-09-09 20:05:12
  非常谢谢你的精彩回答,
再请问期货市场是强大的资金决定了行情还是客观形势决定了行情?
国储铜和株冶锌是逆势还是违逆国际金融大鳄而导致巨亏呢??

  我之前说过,一个市场能不能被操纵,关键是看他是否具备一个非线性市场的充要条件。伦敦、纽约、芝加哥等地大宗商品市场,起源于最初的现货贸易,是把几家大的现货商签署的贸易合同标准化成期货合约,把他们的桌面谈判、合约转让,变成柜台上的开平和买卖指令(直至后来的网络化电子指令)。其游戏规则是为寡头间交易量身定做的,并延续百年至今。
  很多关键方面具备上述古老特征:1、大合约;2、多层次结算体系。尤其是后者,即使在交易所公司制之后。以LME为例,场内交易会员,英文直译就是圈内交易会员,只有12家,历经百余年,极少变更,比如著名的巴克莱银行,这是最核心的一层会员。没有中资公司。并不是有钱交会费就能混进这个圈子的。与多层次结算制度相匹配的是做市商制度。这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如果一家中国公司要在LME上交易,提交交易指令之后,其实并不是直接送入交易所场内进行撮合(和国内不同,国内这么干,经纪公司严重违规),而是先在上级结算单位内部进行撮合,而我们个人交易的那种可以对合约拆碎交易的那种平台,交易指令更是只能到达该软件平台内部进行撮合。不论在哪里开户,只要你开户的会员单位本身有做市商制度许可(比如英国),你的指令很可能在做市商内部平台内就撮合掉了,而且这个撮合还未必是真正的撮合。也就是说,可能没有足够提供对手盘的客户,那么就是和做市商自营头寸进行冲销,如果做市商没有对这部分头寸进行二次对冲,那么事实上构成做市商和客户之间的对赌。多级结算制本身允许分级对冲,即使没有做市商制度,上级会员对客户头寸没有充分对冲在事实上都构成对赌。
  外汇现货交易和掉期交易没有一个集中的交易所,价格是分散形成的。期货市场价格是集中形成的,场内交易价格形成于有场内交易资质的会员之间的指令撮合形成。这些指令已经和实际终端客户的真实指令的关系很间接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会发现,场内会员有巨大的优势。1、它能知道下级会员的持仓情况、指令情况、流动资金情况。2、它与其他寡头,直接共同参与价格的形成。3、它有选择对冲或对赌的自由。还有另一个潜在优势,就是场内会员高度稳定,数量又不多,各方很容易就共同利益达成一种默契,即使他们各自处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但面对共同的猎物,也可暂时达成某种默契。
  国外大宗商品交易所的这些特征,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寡头市场的特征。而我提到的非线性市场充要条件的其中一条是,交易各方及其资金来源都足够丰富和多样,在非合作重复博弈中,以至于任何一方都无法准确推测其他交易对手的策略和规模,来特异地制定自己的最优策略。
  另外,事实上国际期货交易,特别是有转现或套保需求的期货交易,都会大规模涉及金融衍生品,甚至主要就是通过金融衍生品实现。这同样和前面所说的体系有关。由于期权等资金利用率更高,用复杂期货/期权组合的方式来构造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选择,这往往通过和某投行或会员单位签订场外协议的方式实现。因为反正你的指令都不能直接进场内,所以场外协议的方式和通过电子盘递交给上级会员的方式没什么本质区别。
  不但是中国的冶炼厂,也包括巴西的糖厂,都出现过类似的事情。你没有漏洞,那也没什么问题,一旦你有漏洞,犯了错误,那么这些场内会员会马上通过分析你的资金、持仓、指令信息,知道你的软肋,采取最有利于他们的行动。不但是国内,国外某些公司治理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往往也会筑成大错,比如巴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的丑闻。常见的问题是:过度套保、保证金不足、盲目展期等。起因往往和内控机制失效,经办人员的越权交易、透支交易和隐瞒交易有关。在具体案例中,是否逆势,可以看看过度套保的其中超额部分头寸。超额部分头寸可视为纯投机头寸,你提到的两个案例都是在国外做空。首先是和全球多数大宗资源品的总体流动方向相逆:正常情况是国外流向国内,即使如锌和铝等,把锌精矿和铝土矿(含氧化铝)折金属后来计,中国也都是明显的净进口国;其次还可能和当时的行情相逆,至少在发生浮亏和展期阶段的行情走势的方向已经明确和持仓方向相反了。
  但我谈谈自己的另一些看法:1、这些事件仍是商业事件,反对把它泛政治化和阴谋化。如果某商品稀缺,中国资金在国外市场大量做多,比如这几个月的美国大豆,国外能把你怎么样?就算知道你的持仓和资金规模,也不能把你怎么样。因为中国需要进口大豆,这是正确的商业行为,对方没办法下手。所以,我们应该首先看到,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首先违逆了市场,才会被大鳄们选中为上好的猎物。2、为何LME等不接受中国公司的场内交易会员申请?其实中资机构一直试图获得更接近市场核心的会员资质,但这有个过程。首先是一种信任基础的建立。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很多方面是违反最基本的契约精神和现代商业精神的,行政干预无处不在。包括日本的公司,也很难得到他们的信任。试想,如果你是巴克莱的老总,现在圈子里谈论要引进一个中国会员,你内心会有安全感吗?可能你会想起1998年在香港的事情。“我们”至少是凭着公司的实力和分析能力,来把握市场机会,猎杀那些人傻钱多的猎物,结果这个中国会员,水平不怎么样,只是因为有召唤“奥特曼”(本国政府)的特异功能,那这游戏还怎么玩?“我们”没有安全感!
  最后回答你前一个问题。即使是寡头博弈的市场,可以暂时通过操纵价格(自觉或不自觉)来,左右市场,但长期趋势,是无法左右的。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容量理论上是无限的,你的资金再多,影响力再大,也不可能永远左右其他资金的行为,一旦你站到了市场(趋势的方向或效率化的方向)的反面,哪怕你具备同时影响期货价格和现货贸易的实力,你也可能赚不到钱,甚至蚀本。我们看08年的LME铜,这个金属在上半年还是高高在上,创出新高,和沪铜比价离谱,但下半年一样掉下来。后来据说当时是巴克莱在LME铜上控盘,呵呵,不想让中国买到便宜货。但如果全世界需求都剧烈萎缩的时候,就你这点托底资金不也扛不住嘛。再比如前段时间的LIBOR(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操纵案,LIBOR是短期资金的价格,这个属于利率市场的价格操纵案例,也是通过寡头(英国银行家协会会员中的20家银行)合谋的方式实现,不过是在交易员层面而已。价格的扭曲持续多年。市场是通过观察其与债券/票据回购市场的利率的差距来发现这种扭曲的,前者是报价价格的样本统计得来,后者是真实市场资金融入融出双方的撮合形成,显然后者更加难以操纵。由于利用LIBOR进行无担保融资的风险变得越来越不可控(人为拉低的价格也会对融出方来说风险不可控),导致市场用脚投票,如今在欧洲(包括英国),多半原来与LIBOR挂钩的交易,都改为用有担保的回购协议,也即利率掉期来确定利率风险,或者直接从央行获得融资。而在美国无担保拆借也逐渐式微,存款成了银行融资的主要来源。这就是市场在局部扭曲之后自动调整与重构的强大生命力。在国内,央行就是操纵资金价格的巨鳄,但信托和民间借贷,就是市场代偿性发育,完成定价权重构的表现,结果中国就发育出了规模巨大的影子金融市场。

  市场机制吸引参与者的核心价值是它配置资源的效率,价格是市场内部传导信息、实现资源配置的载体。一个价格僵化的市场是低效的,它自然难以吸引参与者,反而会造成参与者的流失。参与者的逐利本性导致其具备天然地流向效率高地的本能。这才是价格操纵长期来看注定失败的本质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