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老师一朵花》教学反思 庆安小学 谷立
(2011-09-14 17:29:17)
庆安小学
《品德与社会》是“品”与“社”的融合与渗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开放成一个“活”的、会“动”的、有情感参与的生活世界,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最有魅力的课。因此我将本课教材进行了整合,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设计科学的教学活动流程,在每个环节让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全心参与,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亲身体验,从而 能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学会关心和体谅老师,在师生交往中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意识。
“注重教育的实践”、“关心学生的品德”、“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一个个新的教育观念的提出,需要我们搞德育的教育工作者在原来传统观念的基础上,能够大胆实践,改进原有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一、层层相连贴近实际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品德与社会》的特点,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并指导社会生活。早在战国末期,荀况就提出“国将兴,比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1985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他们也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报答老师的爱,让师生之间的爱像一股清泉不知不觉缓缓流入每个人的心田。
二 、 与时俱进民主平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往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扮演的是“神”的角色,教师似乎不会犯任何错误,学生个个是“小绵羊”,对老师是既敬且畏,有了意见、看法一般不敢提出,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这种平等沟通的意识。时代的发展,给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老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在生活中,学习中,老师有了错误要及时指出,有了烦恼可以倾诉,有了困难可以帮助,双方心中,都要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意识。
课伊始,美妙的音乐回荡教室,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深情导入,引发对教师工作的正确认识,确实是个好方法。师生欣赏、诵读《师恩难忘》的活动,也给学生带去了无穷的乐趣,诗中的句子成了对教师工作最好的写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旋律的几次情境创设,为师生的交流创造了浓浓的氛围……这样的教学安排,应验了古人的一句话:“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
这堂课的教学,从头到尾都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通过观看师生共同参加各种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的照片(老师为同学们认真备课、上课和改作,老师带领队员参加参加各种活动,老师为同学们分饭分菜……),回忆老师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看录像听寄语,为辛勤工作的老师献花,表达自己的敬爱之情……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进行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怎能没有显著的提高?学生怎能不喜欢和所有的老师做好朋友呢?
在这课的实践具体活动中,学生不是为活动而活动的。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三个活动,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共鸣,又让学生朗读诗句、名人名言,从学习、生活、活动、思想等方面阐述,一句句真情的告白,都无不表达出了对老师艰辛工作的理解和爱心付出的感激之情。我用心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学生也在我的无声指引下,点亮起了自己希望的明灯。
本课教学中,我觉得需改进的地方是:学生交流活动方案时涉及面太小,个别交流后再让学生在各自小组内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自己的班主任老师感情特别深厚,如果我课前加强了解,在观看了众多老师的生活照片后,再着重让学生观看班主任老师的一天生活场景,那么会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德育,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教师用心浇灌,每一次有意义的德育教学体验活动,都会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情感的激荡,每一个学生,也都会绽放出最娇艳的花朵。
相信:只要无限投入,情浓意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