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不一样”看得见——中班美术活动《鸟群》解析

(2015-07-21 14:44:04)
标签:

好老师淘宝店

美术教案

育儿

教育

分类: 美术教案

创造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生命,也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根本,通俗地讲就是追求不一样的表

现,因此,“不一样”时常成为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语。无论在欣赏画面还

是示范简介以后,总会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要画得和老师、和同伴、和自己已经画过的不一

样……但这囊括一切创造又高度概括的“不一样”却难以变为儿童可以理解的内容。我想,

有必要将这“不一样”转化为幼儿看得见、想得到的表达过程,进而让幼儿自己去悟出不一样的真谛。中班美术活动《鸟群》就是一次让“不一样”看得见的尝试。

    第一步:解读画面中的不一样

    粗看美术欣赏作品《鸟群》(见课件PPT),觉得十分简单,其中众多鸟的图像似乎四五岁的幼儿都能表现出来。认真解读,却发现该画面有着十分严谨的结构,这种严谨表现在处理不同鸟的大小、多少、黑白、形态、位置等诸多方面,那寥寥数笔的红色与蓝色便在画面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都表明“不一样”的无处不在。一般有绘画专业素养的教师也很难临摹,更不要说幼儿了。我们常看到现代许多艺术家都会使用这种看似不经意却隐藏着深思熟虑和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创造出许多貌似简单却有着无限惊人创造的作品。正如罗冠中所说,我的画面上每一笔甚至每个点都做到不会多也不会少她恰到好处。

    尽管成人与儿童思维方式存在着(抽象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本质的差异,由于《鸟群》

中鸟的造型的高度抽象概括,和幼儿笼统粗略的造型方式十分接近,画面上千变万化的鸟又

可不受具象鸟的造型束缚,因此选择这一欣赏画面,对激发幼儿创造想象中鸟的图像具有十

分积极的作用。

    第二步:探究展现不一样的过程

    美术的核心价值就是创造性,表现“不一样”是美术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按照一般美

术活动开展的惯例,我们会采用以下两个方法:

  (l)通过引导幼儿欣赏作品,发现画面上诸多不一样的鸟,然后启发幼儿创造各种鸟的图像;

 (2)通过教师演示,引导幼儿把握鸟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欣赏,启发幼儿创造各种鸟的图像:

    上述两种方法虽然都把创造不一样的鸟放在首要位置,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

意,我们时常会遇到反复提醒幼儿要画得不一样,结果往往是要么临摹作品中的某些鸟,要么重复教师演示的鸟。

在反复探究原因后,我们发现在这一存在着无数不一样元素的作品中,“不一样”这一抽象的词并不能穷尽具象的艺术创造,理解任何一个“不一样”,都需要有高度的概括和推理,这对仅能思维具体形象的幼儿更是十分困难的。我们感到凡是涉及具体形象的表现形式,应尽量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将“不一样”的过程展示出来,让幼儿自己去归纳表现。

第三步:操作“不一样”的方法

    基于上述的思路,在该活动操作讨论部分,我们和幼儿一起尝试画了以下三只鸟:

    (1) -只大鸟——其作用是把握鸟的基本结构。

    幼儿按教师演示,逐一说出教师所画的是鸟的哪一部位,然后让每个幼儿在自己的画纸

上也模仿画只大鸟。

    (2)大鸟要找个“女朋友”——其作用是变化鸟的主要特征。

    教师画一只换个方向的大鸟的“女朋友”,引导幼儿发现“女朋友”的美丽,也为自己的大鸟找个美丽的“女朋友”。

    (3)飞鸟——其作用是变换鸟的简单动态

    教师画一只在飞的鸟.引导幼儿关注鸟在飞行中的变化。

    以上过程看似是老师画一只鸟、幼儿画一只鸟,老师画第二个、幼儿也接着画第二个的过程,仿佛幼儿没有被给予创造的空间,但这一过程就是向幼儿解释鸟的图像变化的方法,其核心是“变”。让孩子直观地理解,鸟不是一模一样的,鸟的形态是怎么在变化的。

特别地,在教师画三只鸟的同时,运用数数的方法让幼儿更关注画得快,把画得要比老师还要快这一要求放大了,允许幼儿模仿又不强调模仿,在一次次地超越老师中自如地把握鸟的基本结构和变化图像的方法,发现变的惊喜。

第四步:创造不一样的画面

    幼儿在连续画了三只大鸟以后,实则这已经为丰满而又大小错落的画面构图创造了条

件。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欣赏作品,发现更多有趣的鸟的图像,并提出“大鸟带着众多小鸟吃一些绿色食品增加体力飞回树林”的情景要求。幼儿有了画鸟的成功经验、有了鸟儿飞来的情境体验之后,在表现带着小鸟飞进树林的情景驱动下,更是浮想联翩、各显神通,教师适时介绍有关鸟的生动有趣的生活知识(而不是图像),在更多幼儿的笔下出现了各种生动有趣的鸟的图像。

   紧接着,我们提出给鸟儿迸食补充体力的情景,鼓励幼儿自选两种颜色表示绿色食品,在鸟的图像上作局部涂抹,这样就产生了在黑白画面上点缀着点点色彩(绿色食品)的效果,当这群大小、形态、颜色各异的鸟“飞”进树林的时候,构成了与欣赏画面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这一切的“不一样”都尽在不言中。

    附:《鸟群》(中班)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把握鸟的基本结构,变化为千姿百态的鸟的图像。

    2.喜欢和鸟做朋友,萌发爱护鸟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欣赏画面:《群鸟》。

    2.白色A4纸,黑色记号笔(人手一份),蜡笔。

    3.多媒体画面:会唱歌的鸟。

    活动过程:

   一 .观察尝试

    1.说说自己知道的鸟的名字。

    2.跟着老师画鸟,画得像鸟一样飞快。

    (l) -只大鸟——教师画一部分,幼儿从形状上分辨它是鸟的哪一部位:“尖尖的嘴会捉

虫;尾巴上有羽毛,有翅膀,能自由地飞翔;细细的两条腿便于停在树枝上。”

    教师画好后,幼儿也在画面上画一只大鸟。教师用数数的方法鼓励幼儿画得快。

    (2)大鸟说:“我要找个女朋友。”教师面对大鸟画的另一只特征变化的鸟(弯弯的嘴,爱心的翅膀),并表示也要像幼儿一样画得快。

    教师画好后,幼儿也在画面上画一只大鸟。教师用数数的方法鼓励幼儿画得快。

    【刚才数到十大鸟飞来了,现在会数到几呢?)

    (3)教师画一只飞鸟,请幼儿数数,发现教师也画得比以前快了,并引导幼儿分辨在飞的鸟的特征(张开翅膀,收起双脚)。

教师画好后,幼儿也在画面上画一只飞鸟,教师仍为幼儿数数,使幼儿发现自己的速度超过老师。

二. 欣赏分辨

    1.大鸟们带着自己的鸟宝宝一起飞行,看一看鸟宝宝长得什么样。

    2.幼儿分别指认不同的鸟,体会不同外形的鸟就会有不同的名称。

3.想象小鸟们在做什么。

        三. 创造表现

        1.让大鸟带着小鸟一起飞。

    2.想象小鸟们什么样,可以是一个小鸟,也可以是两三个或一群鸟。

    3.画一只鸟改变一点样子(如嘴、羽毛、翅膀或方向等)。

    4.局部涂色(鸟儿们快飞不动了,快吃点食物补充体力):如同欣赏画面,选择两种颜色,分别涂在鸟的局部。

    四. 分享交流

    1.全部飞到欣赏画的四周,构成大森林。

    2.比较小朋友的作品,发现都有“大师的风范”。

    3.轮换地寻找美丽的鸟,点击多媒体画面,听听学学鸟的歌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