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景区—“东南佛国”文化符号(一)

灵隐寺景区—“东南佛国”文化符号(一)
到杭州观赏“人间天堂”西湖美景,必定要瞻仰“东南佛国”的胜境。沿着灵隐路、天竺路可达西湖之西的灵隐寺景区。景区山门外清代遗存建筑,黄墙黛瓦、古色古香的照壁上题有斗大四字 “咫尺西天”为清人留下的点睛之笔、巨型石牌坊正、反两面门楣上分别雕有“梵山仙隐”和“灵鹫神行”以及石碑上所刻“灵隐禅踪”,均提示:此地,是仙灵所隐之地,神佛居住活动的场所。
灵隐景区主要有灵隐寺、永福寺和隔冷泉溪的飞来峰造像,三胜境相邻,它们是 “东南佛国”文化符号之一。下面分别介绍:
http://s10/mw690/002hhDctzy7gq15WW7f89&690
http://s7/mw690/002hhDctzy7gq16LiyGf6&690
http://s10/mw690/002hhDctzy7gq29Jjsd89&690
http://s1/mw690/002hhDctzy7gq18a0taa0&690
一、灵隐寺一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为杭州最早的名刹。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西。背靠北高峰,隔冷泉溪与飞来峰相望,两峰挟峙,依山旁水,林木耸秀,灵隐其中,云烟万状,钟鼓远扬。不妨让我们先了解灵隐寺的兴衰,再瞻仰灵隐寺今天宏伟、壮观的面貌。
随着时光流失,朝代更新政见变化,佛门兴衰与国家相依,灵隐寺毁建10余次,在兴衰交替、波动中向前发展。其中: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时佛教盛行,梁武帝萧衍(公元464年—549年)恭奉佛教为“国教”。天监三年(公元504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正式宣布了他对佛教的皈依。并对灵隐寺赐田、扩建寺庙,寺塔林立,名僧济济。同期,开建灵隐青林洞摩崖石刻众佛塑像。天监十八年(519年),梁武帝在无碍殿,正式接受了菩萨戒,成为历史上的 “皇帝菩萨”。经过梁武帝的积极努力,终于从灵隐寺开始,成功推行了佛教的全面食素。自此以后,素食就成为中国佛教的特色。及至今日,食素、独身、僧装依然是汉传佛教僧侣需严格遵守的僧寺规矩。
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604年)统一中国后,也笃信佛教,下令修复毁废寺院,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周武帝年间(公元561年-578年),武帝下令灭佛,致使灵隐寺陷入冷落荒寂之中。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更有甚之,发生了佛教史上大规模的“会昌法难”事件,武帝力主排佛、废佛并且禁佛,灵隐寺受池鱼之灾,寺毁僧散,寺庙内香火熄灭。
五代吴越国(907年-978年)国王钱镠施行“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国策,吴越国“富甲东南”,学佛习禅之人、佛文化活动和成果日渐增多,扩大规模并改建下天竺五百罗汉院。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吴越王钱弘,从奉化请来高僧延寿主持灵隐寺,新建僧舍、石幢、弥勒阁、殿宇房舍,并赐名 “灵隐新寺”。
宋宁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游灵隐。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禅师,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
http://s9/mw690/002hhDctzy7gq18hEMMc8&690。
现在,灵隐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灵隐寺,早已成为人们学佛、观光、祈福、休闲的佛教胜地。
难怪明人袁道曾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宋.苏东坡曾有诗句“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
http://s16/mw690/002hhDctzy7gq1ax6LJ9f&690
进入“灵隐寺”山门,在主入口处就是“御碑亭”。“御碑亭”四面立柱上均有楹联。其正中龙盘石碑的正、背两面分别镌刻的是,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三月,清康熙皇帝二次南巡(首次巡视杭州),临幸灵隐寺,拈香礼拜各殿佛像后,所题五言绝句的诗名“灵隐”与描写“灵隐寺”的全诗句:
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
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
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
不过,有趣的是:当时康熙帝写下《灵隐》后,把这首诗赏赐给时任扬州知府的高承爵,表彰他一路护驾有功。后来,高承爵升官,当上江苏按察使,于是在江苏扬州市大明寺里为皇帝赐的这首诗立碑。2006年“灵隐寺”重建“御碑亭”时,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工作人员专程到扬州 “拷贝”回来的。
http://s5/mw690/002hhDctzy7gq1bVxnS94&690
http://s13/mw690/002hhDctzy7gq1cQnMw9c&690
http://s13/mw690/002hhDctzy7gq15maMQfc&690
与康熙帝赐五言绝句诗的同时,时任方丈谛晖慧辂禅师向康熙帝求书题额,康熙帝书“云林”二字,赐寺名“云林禅寺”,并为合涧桥旁的飞来峰坊题写“飞来峰”三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