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是一个温暖的目标——读《成为更好的老师》有感
(2021-02-11 14:48:52)
标签:
教育打碎自己研究者丰富精神生活 |
分类: 读后感 |
“更好”是一个温暖的目标
——读《成为更好的老师》有感
山东省五莲中学
2020年9月的一天,我的师父寇介芳老师送给了我一本书—《成为更好的老师》,书的作者是“叙事者”的发起人王维审老师。
我多次听寇老师说起过王老师和“叙事者”,也看过“叙事者”公众号上的部分文章,我很羡慕“叙事者”群里的老师们的文采,更佩服老师们读书、写作和自我成长的自律精神。但是,我一直是一个观望者,不曾参与过读书活动,也不曾写过文章。
我是一个高中化学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还负责年级的教学管理工作。高考任务像一座大山压在我的肩上,学生管理的诸多琐碎事务占据了我大部分的工作时间。我年轻气盛,一心想把工作做好。凡事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去筹划实施,有时候难免会与领导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甚至得不到领导的支持与肯定。有一阶段我曾经非常消沉,失去了继续成长的动力。
翻开《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本书,我先是被书中的目录触动了,“选择一种更加静默的挣脱”、“相信人生的另一种守恒”、 “要对某种东西倾注深情”、“活成自己希望的那个样子”、“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在闲散的时光里播下成长的种子”、“别怠慢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在人生的紧要处照亮自己”、“要有启动第二次呼吸的能力”……这些标题就像一个音乐大师撩拨了我的心弦,激起了我阅读的欲望。
我把《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本书放在枕边,每天都要读几页,越读越喜欢,我读书的时候,感觉王维审老师就坐在我的面前,像个睿智宽厚的兄长在跟我交谈,谈他的成长故事和体会,告诉我该怎样研究学生,该追求什么样的课堂,该怎样继续成长才能做一个更好的老师。我似乎被治愈了,那颗消沉的心竟然又慢慢苏醒,期待成长,甚至产生了想写点什么的欲望,感觉有许多话不吐不快。
1.要做更好的老师就要合理搁置自己的短板
在“别把短板放在人生的紧要处”一文中,王维审老师写道:“当一个人习惯于用自己的弱点逃避机会时,他是自卑的。我想,自卑带给人生的伤害,不仅是放任自己的软肋无限制地四处弥漫,更可怕的是它会让人习惯于用自己的短板拒绝人生的各种可能。”
王老师叙述了自己考取进城从教的机会和参加优质课评选的经历,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过分放大了困难,将自己的短板举在头顶,压垮了自己的意志,隐藏了必要的环节,这些都是自卑犯的错。
其实,我也有类似的经历。2016年,我获得了市优质课一等奖并获得了参加省优质课评选的资格,我却心灰意冷,不想参赛。我觉得我普通话水平不高,实验设计能力不强,板书也很糟糕。总之,我给自己设了很多限,就是不想参赛。寇老师多次激励我未果,最后,她都生气了。她说:“这个参赛机会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呀!你却要放弃。你不去参赛,那你干脆也别叫我师父了,回家帮你的父亲管理蔬菜大棚吧!”
受到了师父的斥责,我忽然觉得我太不争气了!我这么年轻却不敢挑战自己,也太窝囊了!随即,我就决定好好备课准备参赛了。经过若干遍的的备课、改进实验、试讲、磨课等准备,我参加了山东省优质课评选,获得了二等奖的第一名的好成绩。身边有个严厉的师父指导真好!
2.要做更好的老师就要学会适时打碎自己
在“打碎自己才有可能成长”一文中。王老师写道:“所谓打碎自己,就是把自己的辉煌和安逸,一点点地掰碎,实现一个人的重新塑造和再生。”,“站在教师成长的角度来说,‘打碎’就是时时警觉地反思,每每仔细地回眸;就是在激情快要凝结的当儿,轻轻给自己一个敲打,一点感动,让自己不至于硬化,并始终保持向上的灵动。”
我从教已经15年了,我带的实验班在2017年的高考中,90% 以上的学生考取了985、211等名牌大学,其中被清华大学等名牌大学录取的学生就有15人。我现在是县级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市级教学能手,我获得过市优质课一等奖,省优质课二等奖,似乎也算是小有成就了。我感觉我在业务上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了。因此,我曾经想停滞不前,享受安逸。
我觉得我到了必须打碎自己的时候了。我决定,首先从研究化学教学着手。这半年,我总结了很多高三小专题复习方面的方法和资料,在化学学科素养在教学和命题方面的体现也进行了研究,我还在市里的教学研讨会上做了分享。
3.要做更好的老师就要努力挤到一个很上进的圈子里
在“努力挤到一个很上进的圈子里”一文中。王老师通过他的儿子吃鸡蛋只吃蛋白,不吃蛋黄的习惯的养成原因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有可能成为生活中的一份欢喜,而那些不敢去尝试的东西则可能沦为自我的一种畏惧。而无论是欢喜还是畏惧,久了,也就成了习惯。”
王老师还讲述了安徽霍邱县的焦娟和山东荣成县的毕乐春两位老教师的故事,她们受到身边的叙事者的引导和影响而加入了叙事者团队,通过读写丰富了自己的教育生活,获得了超脱世外的坦荡。王老师写道:“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你看见什么很重要——看见了美好,你就会走向美好。”
王老师还说“绝大多数老师的心里均埋藏着一粒愿意成长的种子。只不过岁月的匆忙与生命的琐碎很容易让人选择忘却,忽略让种子生长的可能与机会。这个时候,往往需要一些人,一些事,在恰当的时候给出一点暗示甚至敲打,帮助遗忘者唤醒那粒种子。”
我很幸运,我遇到了我的师父寇介芳老师。寇老师并不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师徒结对的师傅,在2009至2010学年度,我有幸与寇老师同一个教研组,一起带高三。在工作中,我被寇老师的敬业精神感动了,被她倾心教研关爱学生的做法吸引了,我自觉自愿地做了寇老师的徒弟,我经常向寇老师请教,事关教学、教研、学生管理、甚至是家庭生活之道,寇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我,鼓励我,使我克服了年轻时的急躁、冒进的处事态度,成为了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寇老师就是那个在恰当的时候敲打我的人,是她唤醒了我成长的那粒种子。
我会继续努力挤进上进的圈子里,而且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活力,激情乐观的工作环境,让身边的人感到有激情、阳光和温暖。
4.要做更好的老师就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在“别怠慢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一文中。王老师写了李老师的故事,李老师是一位工作勤奋,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老师。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自己的业余生活。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时候,他的教学成绩位居年级第一,这给李老师带来了无数的荣耀,他很有职业成就感。当李老师来到市重点中学任教时,原来的一套工作方法不适应新学校的学生,他的教学成绩不再拔尖了。他很失落,觉得别人都瞧不起他,甚至得了轻度的抑郁症。
王老师说:“李老师的困惑反映出其个人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自我认知完全依赖外在评价,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价值标准。所以,当在现实中遭遇到挫折和阻碍时,就没有可以消融情绪与抵抗失败的精神防御力量,缺少一个可以安放疲惫与不安的精神避难所。”我深以为然。
我过去也是一个像文中的李老师一样的人,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每天早出晚归,靠班管理学生,一心一意抓学生的成绩,一度忽略了家庭、孩子还有自己的身体。高考过后,学生们考得很理想,但是我并没有获得恰当的肯定和表彰。我的情绪一度很低落,甚至有跟人吵架的冲动。这都是因为我缺少了精神生活的滋养与扶持,找不到一条可以安顿现实困惑的路径的缘故。
我觉得,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还是要靠读写。多读教育经典和能滋养心灵的书,然后还要勤于反思,多动笔记录自己的所做、所思。把自己归于研究者的行列。
在本书第五辑的卷首语中王老师写道:“回望这段时光,我的阅读理由简单而直接。大多是对生命缺陷的妥协与消解,亦或是存在下去的某种必须。但在那相对逼仄的的生活里,是阅读给了我必要的滋养和帮扶。让我相信:阅读是有附加值的,它能养人。在阅读这条路上我刚刚起步,可能会走得很艰难,但是,我想试着走下去。
总之,“更好”是一个温暖的目标,我会把这个温暖的目标推广到学生中去,我相信,更好的老师一定会带动学生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