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后感
(2023-07-02 16:31:44)分类: 教育 |
时间过得飞快,拿到《教学勇气》转眼一月有余了,只是匆匆浏览了一部分内容,生怕辜负了这本思想深刻、文字易懂的好书,很是汗颜!
在《教学勇气》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恐惧文化:教育与分离的生活”部分,剖析了“恐惧使太多太多天生好学的孩子憎恶学校”等等司空见惯的现象。共同体无法在分离的人生中扎根,它早在具备外部形态之前必须犹如种子一样,已在完整的自我中扎根。只要我们能和自我息息相通,我们就能找到和他者息息相通的共同体。共同体不过是某种内隐魅力的外显标志,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流入外部“关系世界”的展现。
全书气势磅礴,又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诸如此类的描写阐述不甚枚举,太精彩。按照章节顺序摘录片段,如下。
1.善待内心自我
内在世界具有改造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力量。
人不应是外部力量的牺牲品,而是拥有不可剥夺的内心力量的人。将我们的自我和我们的力量铭记在心是能够激发革命的。铭记意味着合体,这意味着再次组成完全的自我,恢复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重新过上身心统一的人生。
我们是通过观察世界的透镜来认识世间万物的。利用新的透镜,我们就能看到旧的透镜所看不到的东西。当我第一次戴上这种透镜时,整个世界异常鲜明的跃入眼帘。我看到了那些塑造我们的社会生活,并可以操纵我们的无形结构和隐秘信号,而我原来以为这种操纵力量只限于面对面的关系之中。以这种新眼光看待人生令我震惊:人们并不像我以前以为的那样是行动自由的,而是像提线木偶那样被隐身的木偶玩家用系在其心灵和头脑的提线操纵的。
2.过不再分离的生活
是什么促使人们决定不再过分离的生活,并甘愿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人们为何鼓起勇气坚持使外在的行为恪守内心的信念,即使知道这样做会招来体制的严厉惩罚,冒着丢掉名声、地位、金钱、权力的风险也在所不惜?为何有人走到公交车后面,有人则决定坐在公交车的前排,这个问题或许因人心难测而无法说清,但在罗莎和像他一样的人身上,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线索:当你意识到你再也不能向有违自己正义感的东西妥协时,你对惩罚的理解刹那间就完全改观了。
当警察走到了罗莎身边,警告她说不离开座位就要坐牢时,她回应道,请便吧。这话说的多么得体,不啻于向世人昭示:多年以来,我把自己囚禁在屈从种族歧视的牢笼中,与之相比,你们的牢笼又算得了什么?
选择过不再分离的生活的勇气,直面可能由此受到严惩的勇气,都来自于这么一个简单的信念:任何人对你的惩罚无论多么严厉,都比不上你因卑躬屈膝的妥协而给自己的惩罚。怀着这种信念,打开牢门的能力亦随着而来,因为牢门从来锁不住从内心发出的对美好的呼唤。
3.超越恐惧,回到内心的家
恐惧无所不在——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院校,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身,从而将我们与万物隔离。任何精神上的伟大传统都源自客服恐惧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尽管使用不同的话语,但全都宣扬同样的核心信息——不要害怕。尽管有各种不同的克服恐惧的方法,但全都坚持同样的希望:我们能从恐惧造成的猥琐卑怯中脱身而出变得大度从容,从而与他者的相遇不仅不会威胁到我们,而且会丰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不要害怕并不是说我们不该心中有恐惧,而是说我们不必心慌于恐惧,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告诫。当我是年轻教师时,我热切的盼望:有朝一日,我对教学工作胸有成竹,能力超群,经验丰富,成效显著,可以毫无畏惧的走进任何一个课堂。可年近六旬时,我知道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我总是心中有恐惧,但我不必心慌于恐惧——因为我心中还有其他让我能说能做的广阔天地。
回到内心的家。这个家指的是你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界实体。这个家不是一个仅供我们与世隔绝、形影相吊的封闭而狭隘的地方,而是一个犹如天空那样开放而广阔的地方。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之间谦和的容纳与自己不同的陌生的思想和陌生的人们。我们置身的这个家,毫无矫揉造作的既拥抱渺小的我,也欢迎宏大的“非我”。在这个家中,我们知道自己不是受到他者威胁而势单力薄的原子,而是广袤的生命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这种认识中,我们超越了恐惧而走向完整的人生。
4.整体的看世界,对立统一,兼听则明
我们的问题根植于我们是依据分析的透镜认识世界:我们用非此即彼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不是加就是减,不是开就是关,不是黑就是白,将现实分散为无穷无尽的非此即彼的系列。我们应该既不舍弃用得其所并提供我们条分缕析的逻辑,也要努力养成虚怀若谷的心胸,从而不断扩充优质教学所依赖的联系能力。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Neil Bohr)提出了一个我想作为立论主旨的基本观点:与一个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而与一个深刻的真理相反的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
他指出了整体的看世界地关键——即对立统一的悖论概念。在一定情况下,发现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地割裂世界,而是靠既此又彼地拥抱世界。在一定情况下,真理是明显对立面的一种悖论式的联系,如果我们想要认识那条真理,就必须将所有对立面视为一个统一体加以拥抱。
要成为一名不断进取的教师,我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他人回应的自我意识——这是一个真实的悖论。要融会贯通的领悟这个悖论,我既必须踯躅独行于深入地探究自己本心的征途上,同时也必须寻求他人的帮助来认清自己的为人。这是充溢在内心世界的许多悖论中的又一个悖论。
5.打造求真共同体
教学就是开创一个实践求真共同体的空间。
求真共同体应该具有这么一种求知形象,既认可有一张万物赖以生存的巨大网络,又认可我们深陷网络之中对认识万物是有益而无害的。这种形象不仅彰显了我们与人类存在形式看得见的联系——也为他们提供了具备亲近性、公民性和问责性的机会,还突出了我们与非人类存在形式看不见的联系。只有这种共同体模式,才能游刃有余的担负起求知、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使命。
在客观主义的神话中,真理是从上到下传递的,是从有资格认识真理的专家,传到只有资格接受真理的外行。依据这个神话,真理是关于客体的一系列命题,教育则是将这些命题传递给学生的一种制度。因此,受过教育的人也就是对专家传递的命题能够记住并复述的人。真理的传递是由有着强迫性洁癖的上层直接的灌输给下层,真理就好像通过无菌传送带到放置无菌产品的库房。
求真共同体事实上是许许多多的共同体,他们遍布在空间中,并随着实践的推移而改变。任何学科领域都是合众为一的:人们齐心协力探讨一个共同“主体”,全都遵守用以观察与解释的共同规则,从而按照同样的方式来探讨主体。
虽是浅读全书,却深受感动。争取用暑假时间再认真研读一遍。同时将这本书推荐给孩子共度,希望书中对人性的谅解能够解答孩子遇到的人生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