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摩产品发布会有感--客观是件不易的事

(2012-11-30 23:16:10)
标签:

股票

投资心得

看公司

某品牌消费品公司(未上市)开一个高端产品发布会,获邀观摩打酱油。

该公司去年大概收入2亿多,翻番,30%以上的净利润率,终端价出厂价的折扣约4.5。目前有不到200家专卖店,其中大约有20家是自营旗舰店。其余是传统的经销商。去年收入利润翻番,产量大概只增长了一两成,可见提价得厉害。且高端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属于卖方市场。在目前的世道里,算罕见的。一款被艺术品化的限量产品,被公司最大的经销商竞拍得到,成交价18万,要说直接成本嘛,大概也就几千块钱而已。该经销商年进货过千万,粗算算毛利也有千万以上,化个一二十万捧个场也是人之常情。亲自观摩厂家的营销活动、操盘,确实跟本本上描述的教条很不同。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曾跟他们过张裕毛利过高所带来的弊端,认为过高的毛利和净利润率不可持续。他们对此结论很疑惑,认为自家产品如此火爆,经销商和大客户往往会拿不到货而急眼,现场拍卖的那款产品,推出已经10年,今年的货品更是要先付款再提货,全国均衡供货,胡椒面平均撒。厂商、经销商、大客户们都沉浸在高利润的蜜月中,乐不可支。对我这种危言耸听不予置评。

 

作为一个纯牌的旁观者――非股东、非客户、非经销商,最多是个浅尝辄止的消费者,自认会比较客观。眼看公司从三两千万的销售额起步,到现在的2亿多,公司高层说2亿,但经销商口径说是2.7亿,可见2012年是大发展的一年。预计明年3亿是保底的收入,弄得好,3.5亿也是可实现的,大数算算,一个亿的利润不是不可能。对于一间小公司来说,这个利润和收入水平是很不错了。放到创业板中小板来看,也是很好的,冠以品牌消费品的光环,市盈率高开到三五十倍不奇怪,市值爆米花到三五十亿,嘿嘿,估计高管做梦都笑醒喔。

 

细想下,今年和去年在渠道上做了大的拓展,即便是经销商拿货,铺渠道,都会有一两年的高增长;行业分散,定价混乱,公司的产品还算是性价比不那么离谱的,加上有一群忠实拥趸,在年年涨价的预期下,从经销商到客户都有囤货欲望,这两年的收入利润增长如此畅旺是有原因的。要知道,终端消费者囤货一份,经销商这边进货可能就有三份,厂家那边生产就可能十份。渠道库存和终端库存不是件小事。(类似高端白酒)。如果有较多产品仅仅是囤在经销商或客户手里,而并未实实在在消费掉,每年的仓储、资金积压都是不小的开支,势必影响到今后几年的增长。他们说,确实是在想办法让客户消费掉,而不是囤积起来。

 

当然了,张裕出现瓶颈,也是在60亿销售,20亿利润的水平上出现的,所以这间几个亿销售的公司,貌似还有几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好时光。又,这家是中国国粹产品,跟红酒的进口货冲击又是另外一层含义。

 

这些年参加各种调研和观摩,深感人要做到客观很不容易;人们往往在周期和结构的问题上搞不清楚。牛市的时候,猪都在飞,投资者认为是自己选股和时机抉择能力了得;处于行业景气周期的时候,企业会认为那些不合理的现象是正常的,因为自己的功课做得好,功夫下得深,客户维护得好,技术有含量;而我们作为外部投资者,十之八九被管理层迷惑,而100%地说,经营得有声有色的公司,管理层、当家人都有吸引人的地方。不合理的东西,(结构性的失衡)可持续的时间非常非常长,其长度跟周期是吻合的。例如我们在诟病中国在体制上的毛病,但却不能无视过去30年的黄金增长,乃至今后10年的白银增长,这个周期是由人口以及过往太低的基数决定的,体制等结构性因素可以加速(减少)、放大(缩小)这个周期的力量,但不会逆转。当然结构性失衡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决定性因素,就造成了另外一个周期,例如欧洲现在的状况。这是另外的话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