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去库存,性价比
(2012-10-30 21:12:42)
标签:
股票投资心得杂谈 |
张裕公布了丑陋的三季报(和白酒公司相比,以及和它历史上的财报相比),预收款是7个季度来最低,应收款是2011年7个季度以来最高,经营性现金流只有利润的一半,收入下降,利润负增长。即便是借口农药门事件以及宏观经济不好,这份财报也够显形的了。
最近一年来,消费品板块的公司出了不少问题。问题最大的是家纺和运动品牌,李宁为代表的等司业绩大幅下滑,市值严重缩水。公布三季报的味千也是恢复无望,持续关店。
感觉红酒和运动品牌、定位尴尬的味千拉面等行业出现的问题有两个原因:或者说三个原因,从大的方面说是宏观经济不好,收入预期下降或者收入确实下降了,影响了消费。这个大环境对所有行业都有压力。
至于行业层面的两个原因是:第一,这些公司过去的日子太好过了,毛利率太高,张裕持续多年毛利率在70%多,这样的毛利率,如果不是奢侈品,则意味着欺负了消费者,性价比不高,或者是压榨了上游的果农。无论是何种原因,这么高的毛利率都会带来大量的竞争者进入。运动品牌和家纺一样,包括探路者、汤臣倍健等等,都存在毛利率挤泡沫的问题。
前几年进口红酒大规模进入,刚开始张裕还能凭自己的渠道优势和葡萄酒的定价特别混乱,特别不透明来维持销售和地位,但今年这些因素累计在一起,问题集中爆发。行业层面的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
第二个原因和第一个原因是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进口产品的冲击。运动品牌里面耐克和阿迪的冲击特别明显。刚开始进口产品在高端一线市场,当居民收入起来了,进口品牌可以进入三四线城市,则李宁和安踏的价格并没有比阿迪耐克足够便宜,竞争力大大丧失。红酒则是低端高端两厢夹击。
白酒和中药没有进口产品的冲击问题,情况好一些,但白酒行业的整体扩产以及中药的各种乱象,其实也隐含了很多的问题。白酒股票的估值整体下来了,但中药还在昂扬中。
看到问题,股票暴跌只是表面。需要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中国的运动品牌、红酒行业等,是否将不存在民族企业?是否只能是洋品牌的一统天下?如果国内企业有机会,那么发现问题,行业洗牌和整理中,是很好的观察机会。
运动品牌方面,将来13亿人只穿两个牌子――阿迪和耐克?应该不会。所以安踏李宁还有机会。只不过它们近期需要处理的是去库存,长期需要面对的是性价比――质量提升。
红酒也一样,超高端应该还是旧世界列级酒庄的主导,中端走量,有利润的这块,国内企业应该能分一杯羹。
好的快消品至少要有两个优势:性价比和易得性(除了定位理论所说的细分市场区隔,目标人群导向等等以外)。美国星座的毛利率大概40%,净利润率17%左右(2012年2月年报),所以一大批中端、中高度的消费品公司会面临毛利率的压力,要提升性价比。
易得性方面,有渠道的公司,在营销上有管控的公司、有知名度还是有价值的。看到关于东莞鞋业公司的采访,说某代工企业,收购了一个意大利品牌,做了8年才扭亏。也就是说现在的领先企业、知名度高的企业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如果财务上能挺得住,业务能调整好,将来还是有机会的。
总之,当下很多消费品公司面临生死大考,到底是向死而生,还是彻底没戏?中国14亿人口还是给了一条生路,一个巨大的市场。
需要观察两个层面:第一,去库存情况。运动品牌、家纺、服装等,渠道库存还需要几个季度来清理?红酒方面,进口酒散乱的情况仍在持续中,但经济不振,全球葡萄酒价格下行都令小进口商面临极大压力,1-2年内必然有大量的小贸易商退出市场,但国产红酒的渠道库存貌似问题不大,不像服装和运动品。长城和王朝早在一年前就开始了渠道改革,经销商整合,张裕的经销商规模小,压货也不严重,关键看消费者层面的需求状况。拉面不存在去库存的问题。
去库存之后,艰难的是性价比提升。这是个练内功的过程,是奠定企业长远发展根基的过程。服装、运动品牌等,如何设计出好的款式、如何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如何把握时尚潮流等,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团队的打造,品牌的塑造,是长期的不懈努力的结果,是烧钱的事。红酒方面,资源的拥有是决定性的。国内企业中,张裕毫无疑问是占领了先机,低端些的产品3—5年树龄的葡萄就可以了,中端以上的需要7—10年树龄,假以时日,张裕的产品性价比提升也是可预见的,大概率的事情,只不过需要时间。
不管怎么说,70%的毛利,30%的净利润率,30%以上的ROE,看来都像高歌猛进的2007年牛市,是一去不复返了。从仙界回到人间,以性价比和品牌力来构筑护城河,踏踏实实过日子,是一条正路。
去库存,提高性价比,不仅仅是部分行业的状况,是全社会的普遍现象。是30年高歌猛进后必需经过的调整和转型,但愿我们能找到能成功转型的企业。
日子还能过,只不过要降低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