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深度学习”心得
(2022-04-01 09:35:07)作为一名新老师,在第十四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培训活动中观看了吴正宪老师的讲座之后,我突然顿悟:一定要坚守儿童立场,以“儿童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保护儿童成长利益”为前提,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研究数学,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儿童,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领悟,才能做好教育,研究教育规律。
我反思了自己几个月来的教学,为什么课堂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为什么课堂时间总是不够用?看完吴老师的讲座才明白,那是因为我的心中没有儿童,我不能充分的预设出学生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不了解他们,不清楚哪些知识是他们懂得,哪些知识是他们不懂得,哪些是重点,所以在课堂中总会把所有的知识都当成重点,罗里吧嗦地讲了一大推反而重点不突出。而且,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可能他们聚精会神的听讲的那十几分钟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讲不清重点,学生抓不住重点,整堂课都被废话占据了,当然课堂时间就不够用了。
吴老师强调了“整合”(内部),一是将零散的、碎片的数学知识建立起整体化、系统化、逻辑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建好“承重墙”。二是根据核心知识共同拥有的本质属性和相同的逻辑关系,确定好每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找准关键能力培育的“发力点”,引发儿童深度思考与主动探究,促进儿童思维进阶发展,逐步实现深度学习。她还强调了“融合”(外部),要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使儿童不被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所束缚,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问题。以任务驱动,开展“主题”或“项目”学习,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儿童在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我觉得尤其是复习课,一定要把之前分散学习的内容整合起来,因为数学是有联系的,数学是有结构的,数学是有系统的。繁杂的知识中一定会有一些核心的概念统领,抓住了关键问题,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纲举目张,所以要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其中的联系,在个体内部得以整合,整合过后还得有巩固和提升。
小学阶段数的认识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有十进制,计数单位、数位、位值。如何从不同数域找到数本质的意义,体会数的一致性?一是数是对数量的抽象。二是数对计数单位多少的表达。一年级正在接触计数器和数位,认识100以内的数,对“十进制”有初步的感知,可以这样提问:“在计数器上拨一颗珠子,最大是几?最小是几?”让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体会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进而引出1个十是10个一,1个百是10个十,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