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估算23+50是几十多,皮球9元钱一个,90元买9个够吗?关于够不够,或者几十多的问题中都牵扯到估算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以及灵活地选择合理的算法解决问题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落实在教学中表现为比较重视“估算”教学。
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却“害怕”估算教学,常常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尴尬(尤其是低年级):"老师,学估算没什么用处,只是您让我们估我们就估,只在课堂上有用""课堂上我在带着孩子“走教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没有体验与参与""那么多的估算方法,到底哪个对啊"等。感觉"估算"教学与我们的美好愿望相去甚远!是教师的教学有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太高?亦或估算就是“只在课堂上有用”?
估算教学在低年级常常出现“尴尬” ,我认为责任不能够全部“赖在”上课老师的头上,至少还有以下几个原因:1、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比较低,学生更喜欢并认可具体的、确定的失事物和现象,而不喜欢也不认可“估计的”“大约的”“模糊的”2、估算意识和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它不同于一般的认知能力,需要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抽象、概括和反省水平。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思维步骤是要多于精算的,估算需要学生不断地反思、评价、调整自己的思维过程。3、低年级学生所认识的“数”比较“中观”,还不认识“大数”和“小数”,所学习的运算也是一、两步就可以完成的,感受不到估算的必要性。4、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比较缺乏,缺少购物、测量、数数等实践活动的机会。5、传统的考试评价标准是导致教学尴尬的另一重要原因。传统考试中的问题基本上市答案唯一、解决过程是固定不变的,而“估算”不同于此。因此评价估算的教学效果时必须打破教师传统评价的思维定势。基于上述几条主要原因可以看出,估算受制于学生思维与认知思维水平,受制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而学生思维与认知发展水平,受制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储备。而学生思维与认知的发展出了教育的影响外,还受制于学生的乘数水平。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估算意识、估算能力的培养从几年级开始才最有效?即使在低段教学中出现尴尬,我们是否仍然要坚持让学生学习估算?怎样教学才能不“尴尬”?把我教育的“关键时期”,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