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笔记
标签:
读书 |
分类: 读书 |
很早就听过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但一直未拜读,主要原因是自认为我只是喜欢读中国小说,并不是研究中国小说历史,所以兴趣不大。最近一段时间,读过几本我国古代著名小说的不同版本后,忽然发现自己对中国小说的脉络不太清楚,犹如独自一人在树林中闲逛,看见一束花就高兴的不得了,不了解整片树林的美景分布。于是买了这本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丰富一下自己。
鲁迅先生既是文学家、批评家,也是学问家。编著有《中国矿产志》《人文象敩》(其实就是“生理学”)等专著,后来被编入《鲁迅自然科学论著》,所以鲁迅也曾是“理工男”。
但他更著名的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最出名的便是《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它们共同收录在《鲁迅全集》第九卷中。可知鲁迅主要研究方向是小说史、文学史。
《中国小说史略》原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所用的讲义,后于1923年出版结集出版,并被视为鲁迅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而本书正是中国第一本专门研究、阐述中国小说历史的学术专著。正如鲁迅在该书序言中说的:“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此稿虽专史。”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题记、序言、正文二十八篇和后记。这部书以现代的视角解读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技巧以及演变趋势,从美学角度探究了中国文学经典的独特魅力,从神话传说到晚清小说,引据丰富,见解独到,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
许多大家对于《中国小说史略》,绝大部分是正面评价,当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
正面评价:
胡适:在小说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颇有一点贡献,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析别也甚谨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的精力。
郭沫若: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蔡元培:著述最谨严,徒非中国小说史。
冯至:这门课名义上是《中国小说史略》,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观察,对社会的批判。
阿英:《中国小说史略》的产生,不但结束了过去长期零散评论小说的情况(一直到“五四”前夜的《古今小说评林》),否定了云雾迷漫的“索隐”逆流(如《红楼梦索隐》、《水浒传索隐》,以及牵强附会的民族论派),也给涉及小说的当时一些文学史杂乱堆砌材料的现象进行了扫除(如《中国大文学史》)。最基本也最突出的,是以整体的、“演进”的观念,披荆斩棘,辟草开荒,为中国历代小说,创造性的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图。
陈平原:迄今(2000年)为止,小说家之撰写小说史,仍以鲁迅的成绩最为突出。一部《中国小说史略》,乃无数后学的研究指南。
郑振铎:我在上海研究中国小说完全像盲人骑瞎马,乱闯乱摸,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版,减少了许多我在暗中摸索之苦。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奠定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基础。
萧相恺:迄于今(2002年),还没有一部真正从整体上全面超过《中国小说史略》的著作出现。
钱玄同:“此书条理明晰,论断精当,虽编成在距今十多年以前,但至今还没有第二部比他更好的(或与他同样好的)中国小说史出现。他著此书时所见之材料不逮后来马隅卿(廉)及孙子书(楷弟)两君所见者十分之一,且为一两年中随编随印之讲义,而能做得如此之好,实可佩服。”
(日)增田涉:受此书(《中国小说史略》)刺激或启发,不断出现中国小说史的新发现和新研究,原著在中国小说研究上可称为是划时代的。
不足之处:
胡适:论断太少。
刘文典:鲁迅不懂佛学,更不懂印度学术,所以他把中国的小说源流说不清楚。
刘扬忠:“总的看来,鲁迅对中国小说历史变迁,偏重于从政治文化背景上去寻找原因,而忽视了艺术形式自身发展的原因和其他文化形态对小说艺术的影响。
王平:此书的确有应补阙拾遗及辨讹疏证之处,如说《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似乎并未辨明《聊斋志异》与六朝志怪的本质区别;再如对《水浒传》繁本、简本孰先孰后的辨析似乎也存有疑问等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