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城记与狄更斯

(2022-06-23 20:33:30)
标签:

读书

情感

分类: 读书
初中就知道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名了,也听说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大作。但是作品都未读过,对于《双城记》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这部小说的开头最著名的两句:“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正值端午节三天假期,读完了宋兆霖译的《双城记》,看完了曾获第9届 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1935年电影《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才真正初识了狄更斯。
双城记与狄更斯双城记与狄更斯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首次出版于1859年。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小说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描写了贵族如何堕落、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
 在《双城记》这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很多的对比手法,反映了阶级的特点及状态。这一对比手法体现在厄弗里蒙侯爵兄弟和马内特医生身上,一个残酷无情,另一个极度善良;在农村里,一边是贵族永无休止的荒淫无耻的生活,而一边则是农民无知却又可怜的生活;在城市里,贫民窟到处都是小孩老人,脸上仿佛都刻画着由于长期饥饿而形成的削瘦脸型,而另一边的贵族们却慢慢地拿起茶杯,品着奢侈的茶,还时刻显露出不满的表情。这一幕幕体现了狄更斯的写作特色,既具深度,又极其巧妙,将《双城记》贵族的奢侈及贫民的苦难结合在一起,极具画面感,且这一画面是淋漓的、血腥的、无耻的,也预示着大革命的不可避免。
狄更斯对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主要源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担忧。1854年底,他说:“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可见,《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写,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从这个目的出发,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即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笔下,整个革命被描写成一场毁灭一切的巨大灾难,它无情地惩罚罪恶的贵族阶级,也盲目地杀害无辜的人们。
 所以这种对革命的认识也是这部小说引起争议的焦点。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对攻占巴士底狱以及对暴动民众的一系列描写—血腥、残忍、狡诈、恶毒是这部小说最为引人注目之处。狄更斯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暴民的邪恶,展示了他对暴民的痛恨。他认为,革命是一种压迫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暴动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当然,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药:爱。
从这部小说创作源泉就可以看出这点。狄更斯在序言中写到:1857年在狄更斯和他的孩子们、朋友们一起演出威尔基·柯林斯先生的剧本《冰海深处》时,他开始有了这个故事的主要构想。《冰海深处》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心爱的姑娘抛弃后,在北极探险时为拯救情敌而牺牲的青年。这种人物的塑造完全和狄更斯产生了共鸣,也完全符合狄更斯对一个有道义的人的定义:舍己为人、品德高尚。这为他在《双城记》中构思出卡顿这个人物形象提供了素材资料。
 中国学者、作家梁实秋在《英国文学史》中评论:仇恨是痛苦的,而痛苦的仇恨应该用仁爱及人道去化解,作品没有写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却因此而造就了大革命的气氛,化解了暴力行为,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浪漫色彩。
经典名句:
1、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
2、每当我在夜间进入一座大城市时,就会有一种一本正经的想法,那些黑压压的鳞次栉比的房子里,都藏着各自的秘密;每幢房子的每间屋子里,也都藏着它自己的秘密;而各间屋子里无数胸膛中跳动着的每一颗心,就它自己的某些心绪来说,即使对最亲近的另一颗心,也是一桩秘密!
3、饥饿到处横行,饥饿被推出高楼大厦,钻进挂在竹竿和绳子上的破衣烂衫;饥饿和麦秆、破布、木片、废纸一起成了衣服鞋帽;饥饿也附在那男人锯下的小柴片上;饥饿从不冒烟的烟囱上朝下俯视着,从满是找不出半点可供充饥的残渣余屑的垃圾堆的肮脏街道上冒出来。饥饿刻在面包店老板的货架上,存货不多的每块劣质面包上,都写着“饥饿”二字;在腊味铺里,每一根待售的死狗肉腊肠上,也有饥饿的印迹。在炒栗子的转筒里,饥饿的枯骨和栗子一起咯咯作响;饥饿碾成了粉末,撒在那一小碟用几滴舍不得放的油煎出来的带皮土豆片上。
4、我不得不向前奔,我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富贵命。
5、他富有才华,情感高兴,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情感的机会,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地虚度光阴,消耗殆尽。
6、“爱总能战胜恨”“恶往往都是昙花一现,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
7、这声音像是许久以前发出声音的最后微弱无力的回音。它已经完全丧失了人类声音的活力和生气,使人感到仿佛是一度娇艳的色彩消退成了一点淡淡的渍痕。它是如此低沉抑郁,简直像发自地层深处。这声音强烈地表达了一个绝望无救的人的心灵,一个在旷野里孤独飘零、饥寒交迫的游子,倒毙前就是以这样的声音来追念家乡和骨肉亲友的。
8、那注定要被残忍地开膛剁割的躯体是人们看热闹的目标,这即将被屠杀、被剁成几块的不朽的生灵,引起了人们的快感。不管这些形形色色的看客怎样想方设法、自欺欺人,把这种兴趣说得多么冠冕堂皇。从根本上讲,这和妖怪吃人的兴趣是一样的。
9、她虽然表面上刁钻古怪,却是个毫无私心的人——只有女人中才有这样的人——她们为了纯真的爱恋和仰慕,甘愿俯身为奴,侍奉她们已经失去的青春,侍奉她们生来未有的美丽,侍奉她们从没福气受到的良好教养,侍奉她们惨淡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的光辉前程。
10、别人的事,也许和买来的旧衣服一样,穿脱都很随便,用不着多动心思。
11、这里表面看起来富丽堂皇,可要是把它放到光天化日之下,从里到外仔细查看一番就会发现,它不过是一座摇摇欲坠的破塔而已,它是由奢靡浪费、管理不善、巧取豪夺、累累债务、典当抵押、迫害压榨、饥寒交迫、受苦受难堆砌而成的。
12、我就像在兜一个圆圈,越是临近终点,就越是靠近起点了。这似乎是人生旅途上一种给人慰藉,使人在行将就木时心中有个准备的仁慈安排。
13、整个世界,连同它所有的伟大和渺小,全都寄托于一颗闪烁的星辰。既然人类的知识能够分离一束光线,分析出它的组成,那么更高级的智慧也能从我们这个星球发出的微弱闪光中,辨明居于其上每个应该尽责的人的一念一行,善行和罪恶。
14、每当雇用一个年轻人进伦敦台尔森银行,他们总要把他藏起来一直放到老,像块干酪似的把他藏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直到他浑身有了十足的台尔森味,长满斑斑青霉。
15、这是暴风雨后必然到来的平静——这是人性的标记,那叫作“生命”的暴风雨,最后必将归于宁静和沉默。
16、心存忠厚的人总是认为毁坏东西和背着人做事是邪恶有罪的。
17、内心的情绪总是要透过人体的外表流露出来的,因此他在当前处境下必然会产生的苍白,还是从脸上的棕色中泛了出来,可见灵魂比太阳更有力量。
18、用相似的大锤再一次把人性击得走样,人性肯定扭曲成同样的畸形;再一次播下一样是掠夺和压迫的种子,结出的必然是相同品种的果实。
19、罗兰夫人说出了一句名言,自由啊,多少罪恶是假你的名义干出来的?
20、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21、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22、虽说前途令人担忧,但是凶吉未卜,所以还模模糊糊地怀着懵懂的希望。
23、你不懂得金钱的价值,你的日子过得很苦,总有一天你会弄得筋疲力竭、贫病交迫的。
24、许多好心肠的人,往往会一厢情愿地过分夸大自己所做的好事,从而产生了过分乐观的幻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