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名著之《聊斋志异》
(2019-03-12 12:44:22)
标签:
读书 |
分类: 读书 |
终于读完了六大名著中最后一本名著-《聊斋志异》。从小就听说过《聊斋志异》,但从未全本读过,这次读后,有了更深的了解。
小时候,老人说“聊斋聊斋,边啦边拽”,意思就是聊斋故事太短了,没什么意思,讲完了就结束了,不会留下什么记忆。小学时看过中国动画片《崂山道士》,喜欢的不得了,也幻想着自己能穿墙而过该多好呀,但是不知它是《聊斋》中的作品。上中学时,课本里选了其中的《狼》,虽然短,但是对人和狼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致,写的很棒!那时要求背诵全文,所以印象很深。
后来有一部电影《画皮》,但听说很恐怖,所以不敢看。这是中国第一部恐怖电影,也是中国大陆放映的第一部恐怖片。1966年是由鲍方执导,朱虹、高远、陈娟娟、翁午主演。据说1979年,《画皮》在中国内地电影院公映,结果因画面恐怖吓坏不少人,并吓死了一个老太太,影片随之被禁,锁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里。至今我也未看过,现在才知道也是出自《聊斋志异》。
还有电影《倩女幽魂》,张国荣和王祖贤主演,张国荣“哥哥”的称号出自《倩女幽魂》。因为小倩呼唤宁采臣时用了“哥哥”两个字,于是剧组人员便跟着效仿,流传开来。电影画面感很美,只记住了身背书箱的“哥哥”和长袖飘飘的王祖贤,竟忘了她非我族类。现在也才知道出自《聊斋》中的《聂小倩》,汗颜!
以后也有人拍过《画皮》和其他《聊斋》故事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没有留下印象。
细细读之,始觉其妙。《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蒲松龄把他听到的故事记录整理出来,最后用“异史氏”来进行的点评,讽今谏古,劝化人生。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作者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从此以后,文言小说就雄风难再了。《聊斋志异》之后,虽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但已难成气候。
《聊斋志异》自(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刻,其后200年间,所刊版本极多。因此人称:“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深远,而且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英、德等六十几种外文译本。它已被写进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大百科全书,从而成为享有很高声誉的世界名著。历代文人对《聊斋志异》评价也很高。
清代王士祯《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时)。”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第一议论醇正,准情酌理,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顽愚。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
陈廷机《聊斋志异》序:“亦以空前绝后之作,使唐人见之,自当把臂入林,后来作者,宜其搁笔耳。”
鲁迅评:“《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该弦,别叙崎人异行,出于幻灭,顿入人间;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诞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前一篇:《人生》如风
后一篇:《聊斋志异》中不甚明白的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