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年高

(2014-02-09 20:35:53)
标签:

杂谈

    那天我突然想吃辣炒年糕了,便急吼吼地从冰柜里拿了年糕条出来,用冷水泡上备用。
    年糕条的包装袋上写的是大大的韩国字,我不认识。待我仔细地再看小字时,方才发觉,年糕条实际上是中国制造。可笑的是,还有一种年糕片,我也买的,上面写着大大的中国字——上海年糕,小字是明明白白地写着韩国造。
    管不了那许多了,想吃的心情,按也按不住。我没看过辣炒年糕的做法,只在韩国电视剧里见过,红红的一片,不见配菜。我拍拍脑袋,想出了它的做法:
    炒锅烧热,放少量底油,用葱蒜炝锅,加韩国辣酱,炒香,下年糕条翻炒,再倒少量开水,继续翻炒年糕至软,起锅,一样红红的一片。
    辣炒年糕装盘,只有我自己吃。老公奇怪,‘我想不通你怎么会喜欢吃它,从小到大,别说吃,我见也没见过。’我的孩子们从小倒是见过了,可他们全都拒吃。
    我大约前世是生在南方的,与糯米食品有缘。转世的时候喝了孟婆汤,忘了前世所有的好,唯独糯米食品,端端地留在了记忆里,吃与不吃,都爱着它。
    周作人在《南北的点心》里曾这样评论过南北点心的不同,大约是北方的点心是常食,量大,做得粗糙;南方的点心是闲食,量小,制得考究。
    就拿馄饨之类的水点心来说,周作人是这样说的,‘明朝自永乐以来,政府虽是设在北京,但文化中心一直还是在江南一带。那里官绅富豪生活奢侈,茶食一类也就发达起来。就是水点心,在北方作为常食的,也改作得特别精美,成为以赏味为目的的闲食了。’ 
    我生在北方长在北方,对于街面上卖的南方精致的馄饨,很是不以为然。
    ‘就拿筷子头粘筷子头那么大的一点点馅,用一张大大的皮包住,花里胡哨的样子,华而不实。一大碗的汤,看着就清汤寡水。’
    所以等我自己做馄饨时,完全采用的是同样是在北方土生土长的婆婆的做法,熬大骨作底汤,手擀面皮,切成小小的菱形块,包一小疙瘩的馅,对折再对折捏成一个小小的元宝摸样,绝不留什么宽宽的飞边那些虚头八脑的东东,还是一付大碗喝汤大口吃馄饨的豪迈气派。
    南方北方,因着想法的不同,所以做法吃法也不同吧。南方认为北方粗糙,北方则以为南方小气。
    周作人在《南北的点心》里还提到了一样点心,叫爱窝窝,'以江米煮饭捣烂为皮,中裹糖馅,如元宵大小。'
    爱窝窝是北京的叫法,南方大多叫糍粑,或是糯米糍,而台湾随日本称之为麻薯,北方其他的地方大约一概以年糕统称了。
    我小时候是没有吃过糍粑,只吃过炸麻团。麻团是糯米粉用水和好,粘上芝麻,包上馅直接生炸,待团子变色漂在油面上,麻团就好了。也有炸不好令滚烫的油花四溅的,那炸麻团的人就惨了,搞不好会烫起个大大的水泡,落下了疤。
    糯米糍,或是麻薯吃时却是冷的。以前是糯米饭蒸好放入石臼里用光滑的木杵使劲地舂捣成型,填入相应馅料,制成一个个圆团或是条状,滚上花生粉或是椰蓉等等即可食用。
    我吃上麻薯是来澳洲以后,中国的杂货店里有卖,一小盒一小盒的,台湾产。画面挺好看,吃起来不温不火的,不酸不甜,不难吃也不好吃。
    总觉得糍粑不是这么个味儿,应该更好吃些。真正地道的,和想象的糍粑中相符的,还没有机会吃到。
    那天看到素素在博客上晒她做的糯米糍,并告知了一种简单的做法,我特想试试。
    这不,今天冒着39度的高温,我试了一把。
    结果?有图有真相。
    结果发现,按素素的说法,第一盒放进微波炉十分钟实在是太长了,糍粑老了,赶上硬硬的年糕了。没办法,我只好改成了炸年糕。第二盒,我及时改进,微波了六分钟,趁着热,勉强在糍粑里填了红豆馅,捏成了团,家里没有椰丝,只好拿炒好的黑芝麻粘在糯米糍代替。
    味道?
    吃起来不温不火的,不酸不甜,不难吃也不好吃,除了我自己,家里没有人愿意尝尝。
    哎~~~,反正我是试过了,吃过了,糯米,糍粑,麻薯,年糕,年高,年年高,这就行了。

年年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雾里看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