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参赛感言:
选择了从医之路就和健康科普结了缘,随着从医时间的延长,我在健康科普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谈及健康科普大赛,能够获得一等奖,有些运气的成分,但也有这十多年工作的积累。作为医生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年的讲课、比赛、学术交流都为科普演讲积累了经验、锻炼了口才。
谈及个人,我不单单只对本专业的内容感兴趣,身为医生的我好奇所有与生命和健康相关的内容,在三院这个优势资源库中有机会我就会同我不同专业的同学、朋友和师长交流、学习,这也使得我在健康科普方面有了较好的储备。
做科普,急不来,要潜心下来,先做好本职,有专业才有可能是专家;除了专业,还要多有涉猎,触类旁通,将专业融入全科,毕竟人要整体的对待,决不能将之器官化、疾病化、片面化;科普的参与者是百姓,擅用百姓的思维和语言才能让大众接受,才能实现最大范围的科普。
今天的我和明天的你,是一样的,都是健康科普的参与者、践行者!


鼻出血,又称鼻衄(Bí
是医院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特别是干燥时节,每天都会遇上几例出血较多的病人。


在我们专业人士看来,常见的不当或错误行为有:
面对出血,过度紧张;
仰着头,频繁地通过吞咽把血液咽进肚子里;
仅仅鼻孔塞个小棉球或纸团;
吹耳朵眼儿、抬高胳膊等。
这些都是不当或错误的止血方法。

从我们专业角度来看正确的初步处理首先要保持冷静。
过度紧张会使血压升高,进而导致出血量增加,保持冷静相对平和的头脑是第一要务。




一般而言,我们专科医生在关注生命体征的同时,着重检查患者的血液常规和凝血功能,判断可能的失血量和有无潜在的凝血机能障碍导致的出血,一些严重的鼻出血病人我们需要内科医生配合处理。
最重要的是进行鼻腔的专科检查,寻找可疑的出血部位,我们常使用的是鼻内窥镜,借助纤细的冷光源可以进入鼻腔狭窄的腔道寻找出血部位。
在对出血情况进行分析后,我们专科医生的治疗主要包括填塞鼻腔和烧灼出血部位。
填塞鼻腔是用填塞材料对出血部位进行压迫,需要一定的力度和维持时间,操作相对简便,一般维持两天左右,但对患者而言舒适度稍差;
烧灼是在鼻内窥镜的照明下,用纤细的双极电凝器进行手术,烧灼出血部位,这个方法,在明确出血点的情况下常常止血准确有效,术后患者一般不用鼻腔填塞,患者舒适度也较高。
(文:北医三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