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医院举办的科普比赛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们能够践行自己对于社会大众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平时工作忙于治病救人,而对于治未病这方面的工作略有欠缺。医院的这个举措恰恰填补了我们的空白,同时也和国家大力发展预防医学、健康宣教的工作不谋而合,这对于重症医学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进行危急重症抢救,很少有机会面对社会进行展示和宣教。接到通知的时候我比较茫然,不知道哪个题目更适合宣教,更受大家关注。领导在给出意见后告诉我,对于大众,ICU里的任何事物都是未知和好奇的,选择一个能让百姓在了解重症医学的同时直接受益的主题,更能够实现本次比赛的重要意义。从前期的选择、编撰、设计,到后期演讲、演练、比赛,我争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平易近人的态度和适当的肢体动作,加之多媒体的运用,让百姓明白和掌握我讲的内容,这也就达到了目的。其实得奖倒在其次,这是我科第一次和其他一线科室一起走到患者面前进行展示,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我们会继续做下去!

您还记得吗?众多文学创作和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听到的一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但是如果真的有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突然意识丧失,倒在您面前的时候,
您知道怎样才能真正的救他一命吗?
您知道转瞬即逝的鲜活生命留给您的时间有多久吗?

在重症医学科工作多年,抢救过心脏骤停的患者无数,其中有一些患者如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抢救,可能还会有生还的希望。做为现场第一目击者的您能为患者做些什么呢?是虔诚地祷告还是匆忙地呼喊?
不,这都不是正确的做法,如果您能对他们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或许这举手之劳就能在死亡线上轻松拉回一条人命,让我们的抢救结果柳暗花明。

也就是说一个猝死患者只有在4分钟内得到及时有效的复苏,才有望生还,才能把病后致残率降到最低。这就是我们临床工作者经常说的救人一命的“黄金四分钟”!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在急救人员到达前,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
生命危在旦夕,此时他的生命其实就掌握在现场目击者的您手上。
国外发达国家心肺复苏普及率高,这大大提高了高危人群的生存率,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猝死患者的生存率为28.7%而我国像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的街头心肺复苏救回率不足2%!
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我们应该惊醒了,过去一味依赖院前急救被动等待的传统理念应该抛弃了。
普及心肺复苏、提高抢救意识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说到心肺复苏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需要非专业人士参与抢救一般都是院外急救,例如溺水,电击,心脏猝死等等,这就对现场目击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尽早和有效!
目前全世界都在遵循美国心脏病协会组织制定的《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
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的开展和认识的不断加深,该指南也几易其稿,但是始终没有改变的就是核心内容:心外按压与人工通气。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规范的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很经典简炼,个人总结为6个字:三呼按压通气。


当发现身边有人突然倒地,首先要尽快判断是否心跳骤停,主要通过检查有无意识和呼吸。
① 呼唤:呼唤患者,看有无反应,注意重呼轻拍;
② 呼吸:同时俯下身去,用我们的面颊部感知患者口鼻处有没有气流,观察患者胸廓有无起伏判断呼吸是否停止消失或者患者是否呼吸呈叹气样短而慢;
③ 呼救:如果患者真的没有呼吸,那么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启动急救系统或者寻求帮助,请人或者自己拨打“120”或者“999”急救电话。
或许很多人在影视剧中看到过类似的桥段,或许你感觉按压很简单,但姿势是否规范,按压是否有效,与最终临床转归息息相关。
按压位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
按压的力度过大容易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
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这样按压才会抢救高效!
同时注意患者按压后胸廓的充分回弹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按压三十次后需要进行人工通气,通气包括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
① 开放气道:施救者一只手按住患者额头,另一只手抬起患者下颌,仰头抬颌,充分清理分泌物及假牙开放气道。
接下来可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② 人工呼吸:由施救者深吸一口气,一只手捏紧患者鼻翼,另一只手充分抬起下颌,施救者的口完全包住患者口腔用力吹气,吹气时间1秒左右,通气的同时观察患者胸廓是否起伏,以判断人工呼吸是否有效。实施两次人工通气后,按照每30次心脏按压2次人工呼吸比例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尽量减少中断,直到有人替换或者急救车赶到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