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许子东
许子东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01
  • 关注人气:4,4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學應”博”還是”專"?

(2012-08-28 19:16:46)
标签:

杂谈

大學應”博”還是”專”?---從香港「三改四」說起

 

又到九月一號了。年年都有開學日,可今年香港的大學開學日有些特別,非同尋常。因為香港的大學學制,從2012學年起,由原先效法英國的三年制,改為接近中國大陸和美國的四年制。九月一號,第一批四年制的香港學生正式進校。

 

幾年前,曾參加UGC(大學資助委員會)討論「三改四」的座談會,我當時持贊同態度。以我在香港十幾年大學經驗,三年實在有些短。第一年新生「矇喳喳」,第二年剛開始上軌道讀書,第三年就要想畢業求職的事了。行百里者半九十,我當時覺得,如增加一年時間,總閱讀量大約可增加50%。

 

不過現在「三改四」,並非把三年大學延長為四年,而是在三年大學專業學習之前加一年所謂全才的通識教育。今年新入校的四年制學生,第一年沒有專業方向,文史哲甚至文理商科打通,到處window shopping,尋找自己將來的事業。從第二年起,才開始專業學習(中文系,歷史系,英文系,等等) 。

 

這一種把大學更加通識全才化的「三改四」,據說是參考了歐洲和美國最新的教育潮流。用意是希望年輕人不要太早陷入狹窄的專業,最好能自己發現自己的專長與興趣所在。而香港的大學教育一向又有職業培訓的功利化傾向,從香港的經濟格局出發,學生具有多方位的學科知識和語言能力,有時比一技之長更能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大學教育,先以「博」為主還是以「專」為主,學術界歷來有爭論。香港目前的「三改四」,如果反而讓專業學系的學分和學術比重下降,長遠后果恐不妥。因為歐美是半數甚至大多數年輕人能讀大學,故推行大學「博」研究生「專」。香港僅17%中學生上大學,絕大部份以后也不再讀研究生,客觀上仍屬「精英教育」,故不宜只博不專。一些專業學科,如天文,物理,哲學,美術等,不應只因為在香港缺乏就業市場而不再發展。學術追求,而不是市場潮流,才應是大學的主要動力。大學不僅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創造知識。香港,擁有數百億一年教育經費的大學學位,理應有條件成為大中華文化圈的教育中心。但前提是,學生來源和就業前景都不應只限於香港。

 

無論如何,一大批原本讀中七預科的香港新生湧入大學,在無數諸如當代電影、通俗小說、食品与文化、房產社會學之類的新鮮課程面前眼花撩亂,多麼美好的九月一日。

 

以我「老土」的看法,大學中人,還是應該書呆子,還是「死板」些,刻苦些好。至於靈活性,適應性,有這社會在,還要教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